在正脊两端位置,安砌着烧制品的龙头嘴唇含着正脊,此物称正吻。正吻以安砌的份计算。正吻定额以其高度安砌规格(高在60cm以下、100cm以下、100cm以上)及其数量设项,正吻按其安砌规格及其数量计算,套用其相应定额项目。某些建筑的正吻常改为“正脊兽”,正脊兽也称“望兽”,俗称“带兽”,其形象与垂兽相同,放置时应将兽的嘴朝外放。
琉璃正吻拆除、安装工程量按其施作数量以份计量。
琉璃正吻拆除、安装定额以其施作规格(明清式规格分档:四样、五样、六样、七样、八样、九样;宋式按高度规格分档:70cm以下、100cm以下、120cm以下、160cm以下、200cm以下、260cm以下)分别设项,琉璃正吻拆除、安装按其施作规格及其数,分别套用(宋)琉璃鸱尾(明清)琉璃正吻(兽)拆除、安装定额相应项目。
正吻安装包括安吻桩、拼装、镶扒锔。宋式除此外还包括了铁索链。
在几座汉代明器上,无论是两面坡或者四面坡屋顶几条屋脊相交而成的正吻,尽管看不出它们所表现的内容,但显然已经是通过匠人有意识的加工而不是自然之物了。在河南南阳出土的画像石和河南辉县出土的铜鉴上都刻画有汉代和战国时期的建筑画,四面坡房屋的正脊和屋脊相交的正吻上立着飞鸟,说明对这些建筑构件形式上的加工已经有了具体的内容。
正吻的创造实际上是雕塑和建筑的结合,是建筑空间的外部延续,也是创造者对地区建筑文化的理解与情感交流的融贯体现。传统儒家艺术在表达方式上常用“比兴”与“比德”的手法,往往通过对自然的比拟,使自然现象与伦理特性理知地联系起来,来创造出它们在情感上的对应关系。譬如《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山和智者,水和仁者通过比拟而成为相互依存的象征。
到了清朝,吻不断发展,技艺越来越,接吻是水性的,是用来避火的邪物,龙形吞脊兽吻,吻,又叫舔尾吻,龙形吞脊兽,是老九,嘴阔嘴糙,一生善吞,吻早出现在汉代,吻,从建筑角度看,吻,又称正吻大吻,是明清建筑主脊两端的装饰构件。
正吻为官式叫法,民间叫螭(chī)吻或鸱(chī)吻,俗称吞脊兽。传说中,螭吻是鱼和龙的结合体,龙生九子之一。它龙头鱼身,为水之精,能避火防灾。建筑中将其放置于正脊两端,口吞正脊,吞脊兽之说由此而来。除了取避火防灾寓意外,正吻也是古代建筑屋面中体量大的琉璃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