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艺术品本身的规律就是说要根据艺术品的材质、体积等来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和保存环境。比如,有些艺术品的材质怕曝晒、高温,而有些艺术品的材质怕潮湿等等。只有符合艺术品本身的特性、尊重艺术品本身的规律的保护,才能够让艺术品更长久、更完整地保存下来。
艺术品的保护和修复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技艺,又要学习借鉴西方技术方法。毫无疑问,艺术品的保护修护工作不是现在才有的,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自己传统的保护修复艺术品的技术方法。这些传统的技术方法往往需要经过刻苦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掌握,而且这些技法多是通过经验探索出来的。除此之外,这些传统修复技法有自己特的修复工具和材料等等。而现代对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修复技术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步,这也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化学、物理等实验和技术手段可以让艺术品的保护和修复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小干预”的文物艺术品修复方针,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运用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结合现代新的理念、技术、材料,还原文物艺术品的展示时间,充分展示文物艺术品的价值,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服务。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自然就有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的产生是与中国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早见于宋代张择瑞《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锔匠做活的一幕,而这一行当的出现,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纳。锔瓷行当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六个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影响了中国多少代人的生活。
商品修复可上溯到清中期,宫里太监把破损的偷拿出宫,修好了卖出,所用材料有蛋清,虫胶,糯米汤等等,渐渐的就有了这种行业。清末,古陶瓷修复技艺已在社会上初步形成,当时主要用虫胶、树胶和鱼胶作为黏合剂,也有采用锯钉的办法,走街串巷来修补民间一些残破瓷器。开埠后,这里更是古董商,古陶瓷极易破损的特性催生了一批修复人才,饶鸿发算是这项技艺的鼻祖。
古董鉴定的方法:
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比较法: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甄别法: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