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目录是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文件标题中已体现新增“低碳转型”这个概念,标志着从仅仅支持绿色项目到广泛支持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转变。
施懿宸指出,2024年,是从绿色金融转型到转型金融的元年。转型金融包含五大要素:标准、披露、激励、产品和公正转型,其中标准包含了在目录准入基础上叠加动态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这是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重要区别——绿色金融只要符合绿色目录即可,而转型金融则需要额外设定KPI来达到目标。此外,与绿色金融相比,转型金融的信息披露更为重要,需要通过信披过程来验证能否达到KPI的承诺。
华夏ESG观察联盟执行秘书长、华夏时报商业运营中心总经理马婕代表联盟发布了《2024中国企业ESG实践观察报告》,这是华夏ESG观察联盟发布的第二份实践观察报告,同样具备普及性、工具性、参考性,为广大企业的ESG实践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及方法指引。
对于案例征集结果,马婕表示,今年申报材料较之去年而言,完整度和性有着明显的提高。有不少企业的辅助材料中提交了ESG报告的第三方鉴证。关于治理管理实践,还须引起企业重视。毕竟,治理在ESG项目管理中起着核心枢纽的作用,的治理对于满足快速变化的全球合规要求至关重要。
《报告》还为大家展示了48个在ESG实践中获得成效的企业案例。
金融机构ESG投资实践案例:
富国基金《践行可持续投资理念 主动布局ESG投资领域》
易方达基金《积极践行尽责管理 助推上市公司发展》
中信保诚人寿《探索绿色投资新路径 为国民经济转型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五是热度走高,ESG投资参与和规模双重增长。中国签署PRI的机构从2017年的2家增至2023年的近140家,包括25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ESG基金的业绩表现和数量规模显著增长,泛ESG主题基金市场份额扩大。
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一是ESG信披从“自愿性报告”转向“强制性标准”。随着中国证监会及交易所出台多项政策,ESG信息披露正从自愿性转向强制性与标准化。企业需按新标准披露环境、社会及治理信息,如温室气体排放量、水资源使用等关键指标,提升透明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ESG实践从“本土特色”转向“全球共鸣”。随着中国上市公司“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时需兼顾当地法规与国际标准,中国上市公司的ESG实践正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也是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三是ESG管理从“基础遵循”转向“数字整合”。借助数字化转型,如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人工智能(AI),企业可以实时监控和优化ESG绩效,提高管理效率,并通过数字化促进企业文化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