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量看,全世界1978年共有单峰、双峰骆驼约1699万峰左右,而2010年非完整统计数量升为1800万峰,其中单峰驼1600万峰,双峰驼200万峰。非洲数量多,约占全世界骆驼总数的71.75%,特别是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东南边界的国家里,骆驼占有很重要的经济地位;亚洲次之,约占26.9% 欧洲,大洋洲仅占1.35%。
骆驼属,是偶蹄目骆驼科下的一个属,根据形态分为单峰驼和双峰驼两种。又称“橐驼”。 [16] 其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鼻子能自由关闭。
头体长3.2~3.5米;肩高1.6~1.8米;体重450~680千克。的有蹄类,背上有两个驼峰。头小,颈长而且向上弯曲,体色金黄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为深。在冬季颈部和驼峰丛生长毛,有双行长长的眼睫毛和耳内毛抵抗沙尘,而缝隙状的鼻孔在发生沙尘暴时能够关闭。双峰驼比家养双峰驼体型较小而轻捷,它的驼峰显著地小且吏接近圆锥形,毛被也较薄。
单峰驼一般体长2.2~3.4米,体高1.8~2.1米(比双峰驼稍高,但是腿更长,所以比双峰驼要轻),体重450~600千克。 [6] 背腰上仅有一个脂峰,体型较轻,体躯较短,毛少皮薄,颈细长,四肢修长,蹄盘较大。鼻梁稍凹,额部隆起,无额顶长毛。鬃毛只生长到颈上缘的中部。嗉毛也只颈下缘的1/3处。在前肢的上膊和前膊部不像双峰驼那样有长而密的肘毛,而是从肩胛顶部肿端,密生10~15厘米长的卷曲毛。
沙漠地带植物奇缺,饲草料资源匮乏,但骆驼还是顽强地生存着,其以的耐饥饿能力,适应着环境,即使是几天几夜缺草断料,仍然能活动,甚至使役。骆驼在水草丰盛的夏秋季节采取大量采食,日采食量可达32.1~33.6千克,并转化为脂肪贮存在驼峰和腹腔内。当冬春无草缺草季节,贮存在驼峰和腹腔内的脂肪成为能源支撑机体的活动。同时,骆驼以安静来降低代谢水平。
沙漠地带气温变化无常,既有高寒又有高温,沙漠的吸热性,夏季中午可使地面温度达到70℃左右。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依然行走中酷热之中,显示出其的耐热性。 体型:骆驼的抗热能力不单纯取决于皮肤表面面积,而主要是骆驼皮肤的汗腺机能比较强大。 腿足:动物的腿长作用很大,对环境适应也很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腿特别长,这样可以减小地表辐射热的影响。同时腿长便于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采食灌木林的嫩枝与嫩叶。腿长也可使很多器官地面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了高温蒸灼。如母驼乳房紧贴腹下,公驼包皮口折转向后,睾丸位于两股后方等。另外,骆驼的足部的结构也反映其对热环境的很好适应。骆驼的蹄是由第三、四趾的趾节骨组成。蹄下有角质垫,其厚度可达1厘米,并有大量黑色素,可以防止沙粒的热量传递。 被毛:骆驼的被毛比较蓬松,它不仅能够抗御炎热,而且还能让汗液慢慢地蒸发,使体温下降以调节机体温度。 行为调节:骆驼夏天在沙漠地带休息的时候,它的起卧是很科学的。比如,骆驼卧地的时候,会将卧点的热沙推散后,改变卧点温度后下卧。骆驼用前肢将高温热沙推向前方,前肢带动膝盖率先着地,然后用力将热沙向后扒,这样卧点机体下地表温度就降了下来。在站立上,骆驼也会选择一定方向以减少热伤害,比如,为减少体表吸收辐射热上午骆驼的头是面对太阳的,然后随着日光照射角度骆驼将会作出方位的调整来减少日光的照射。
由于荒漠干旱地带降水远远低于水蒸气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使得这一地带植物含盐量偏高。骆驼生活在干旱荒漠地带,久而久之,产生了喜食含盐分高的植物的偏好。同时,所饮用的水也属盐碱性湖水。所以骆驼有很强的嗜盐性,正常情况下,能够在10千米以外嗅到的盐池或碱滩的气味并长途奔跑就食。在舍饲环境下一定做好骆驼的盐分补给。
骆驼的合群性,虽不如其它家畜强,但仍有其一定的群集性,在牧场上三五成伙,分散采食,只有当放牧员收拢归牧或遇有大的惊扰时,才集结成大群活动。母驼的合群性与护群性较强,在出牧归牧时都能互相关照,当发现驼羔不在自己身边时,就用高吭的声调呼叫,当发现驼羔遇有敌害时,则猛扑过去保护驼羔。骟驼的合群性次予母驼,公驼只有在配种季节才有强烈的护群性,主动寻找母驼,组成自己的、配种小群,如其它公驼或骟驼进入小群,则严加驱赶,在非配种期,常离群远走,自找水草。
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骆驼行走与栖卧的方向都有一定规律,在夏秋炎热时期,一般是头迎太阳,顶风行走,顶风栖卧。晴朗无风天喜卧于高燥的地方;天阴凉爽,则无固定走向和卧向。夏秋两季,骆驼喜选高燥、通风凉爽的地方采食和栖息。冬春骆驼一般是顺风行走,顺风卧。骆驼冬春则喜在低洼、避风、暖和的地方活动。骆驼如遇阴雨、风雪和风沙弥漫的天气,无论在何季节都愿顺风沙、雨、雪的方向行走和栖卧。在牧地上采食时喜分散,休息时则喜群居。并愿在干燥无草、表土疏松,过去曾有骆驼卧过的地方数峰群卧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