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对各城市而言,都是较大规模的投资,都是较大的财政负担。在垃圾分类处理的技术选择上,也存在较高风险。目前,不少城市存在一些投资高、效率低、效益差甚至无法使用的垃圾处理设施,就是技术风险的例证,值得各城市和环卫主管部门引以为戒。
提高环卫管理水平
环卫管理是软手段、软科学,往往引不起大家的重视。现在在环卫事业发展上就有重建设、轻管理,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城市环卫工作中的一切问题,这是不切实际的。技术是环卫工作中的生产力,管理是环卫工作中的生产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又各自立,各自在自己的空间内发生作用,共同推动环卫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在垃圾混合管理的情况下,环卫行政管理局限于行业之内。由于垃圾这种物质的特殊性,任何一个行业或是团体、个人,都不愿意插手其中,环卫管理不出行业,遇到问题协调起来非常困难。
环卫业务管理是在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上级业务部门和本级关于环卫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环卫作业标准,进行监督、检查、考核,统筹对基层环卫业务主管机构和环卫作业主体的业务指导,对环卫作业质量、环卫科研的数据认定以及环卫基础设施的筹划建设、运行监管等工作。
二、 垃圾分类管理加快了环卫管理方式的转变。
传统环卫管理方式是与垃圾混合管理相适应的,具有简单、粗放、要求标准低等特点。
垃圾分类将垃圾管理细化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构成一个线性系统,前后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又相对立,每个环节都自成系统,可以立操作。这样一来,环卫管理的难度加大,管理的精度要求大大提高。
垃圾分类对垃圾管理改变大的是分类投放。在垃圾混合管理的情况下,投放环节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确定投放点和布放满足垃圾存储要求的容器,垃圾投放没有具体要求,居民只要把垃圾投入到容器中即可。垃圾分类投放,要求根据居民四种垃圾产量合理确定垃圾投放点和布放垃圾容器,并将管理前延到居民家庭,教会居民按要求分类储存和分类投放垃圾,还有许多城市实行定时投放。为了分类效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投放点上都安排人员进行指导检查。这样,不但增加了工作量,工作标准也提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员、经费的大量增加和组织工作难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