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能源、有毒有害化学品等方面的重要环境因素
废弃物(或使用能源的装置或有毒有害化学品)在任何一个企业里一般都是种类繁多,在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时,是分别逐一进行,还是作为一个问题统一提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从有效实施环境管理出发,可做如下考虑:
a. 废弃物管理
1) 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全面具体地明确各种废弃物;
2) 有关废弃物处置、废弃物防治的法规不象污水噪声大气防治法规对污染物有量的限制,在某种意义上,随意处置100kg或100吨废弃物并无本质区别。鉴此,一般地可将废弃物处置定义为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具体实施控制时则将它们合理分类分别合法处置。
3) 关于废弃物削减,宜对各类废弃物产生量实施重要性评价,可将大于等于某一数值的废弃物产生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并对它们实施改善和日常控制。
b. 能源管理
1) 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全面具体地确定各类消耗能源的设施、装备及活动。
2) 将“能源消耗”整体地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并实施日常管理和控制。
3) 同时对各种装置的单台或单类的能源消耗进行重要性评价,将“大于等于某一数值的装置的能源消耗”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
4) 资源、材料消耗可与能源消耗同样对待。
c. 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
1)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全面具体地明确使用的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
2) 定义“有毒有害化学品的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可能的火灾、水灾、泄露事故等紧急状况”为重要环境因素,制定应急方案和日常管理程序。
3) 对各种物品的使用量进行评价,定义“大于等于某数值的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为重要环境因素,考虑替代或削减使用量的改善方案。
4) “含臭氧层破坏物质(ODS物质)如哈龙1211灭火器、R12等为制冷剂的空调系统、含多氯联苯变压器等的使用”均应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加强装置维护管理,并着手研究和寻找替代。
日前,国际认可论坛(IAF)发布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1及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 14001认证标准转换率的新统计数据。根据从各国认可机构及获认可认证机构收集的数据,截至2018年9月底,完成以上两项认证标准向新版(2015版)标准转换审核的获证组织已经达到93%。
认证证书怎么辨别真假?
查询可以从认证公司网站上查询,也可以从认监委网站上查询。但严格来说,根据规定,中国境内的认证证书,经过认监委备案的才是正规的证书。有的机构为了竞争,给企业发了证书,为省几百元的备案费,不到认监委网站去备案,虽然该认证公司的网站上可以查到证书,但却不能完全证明其正规性。所有的证书认监委备案才算正规。
认证证书中有三个标志,其中两个是统一的,IAF与CNAS 。另一个是认证中心自已的标准,各不一样。外资机构中一般没有CNAS的标志。还有没有经认可委认可的证书无认可标志。
注:IAF为国际互认标志。CNAS认可委标志。
PDCA循环是什么?
PDCA循环(PDCA Cycle)是早由休哈特(Shewart,另译做舍瓦特)提出来后续由戴明(Deming)予以发展的,故又叫戴明循环(Deming Cycle)。PDCA循环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阶梯式上升。因此在质量管理中,有人称PDCA循环管理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是什么意思?
PDCA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管理中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1、P(Plan)--计划
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2、D(Do)--执行
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Check)--检查
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
4、A(Action)--行动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绿之韵集团所生产经营的系列产品,再次顺利通过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复审。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指依据ISO14001标准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实施的合格评定活动。ISO14001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适用于任何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及相关单位,通过认证后可证明该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能够确保对企业各过程、产品及活动中的各类污染物控制达到相关要求,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ISO14001认证的意义
1、获取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2、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3、树立企业形象。
4、改进产品性能,制造“绿色产品”。
5、改革工艺设备,实现节能降耗。
6、污染预防,环境保护。
7、避免因环境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8、提高员工环保素质。
9、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10、减少环境风险,实现企业永续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