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收藏界有这么一个怪现象,一件同样的藏品,在所谓的“名家”手上和在普通藏家手上,价格就不一样,哪怕普通藏家的藏品比“名家”的藏品要好,照样卖不过“名家”的藏品,而且,价格会比普通藏家的藏品高出很多。这公平吗?这合理吗?这是谁规定的?凭什么?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一段时间来,艺术品市场热的关键词非收藏家安思远莫属。在此前的“纽约佳士得2015春季亚洲艺术周”上,“锦瑟华年— 安思远私人珍藏”六大专场总成交额高达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6亿元)。安思远是美国及整个西方艺术界公认的具的国际亚洲艺术古董商,他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中的是碑帖和明清家具收藏,他的明式家具收藏让他被称为“明朝”,也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2014年8月去世后,安思远的藏品在今年初集中拍卖,世界各地的收藏家和行家争先恐后赶去参加,终1.3亿美元的总成交额让业界咂舌。在这场被业界称为“盛会”的拍卖中,引人注目的是安思远的几十件黄花梨、紫檀家具,以超过高估价的几倍乃至十几倍的价格成交。成交价格高的是“明十七世纪 黄花梨圈椅一套四张”,以968.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011万元)成交,低估价12倍之多,创下黄花梨家具拍卖的世界纪录,买家就是中国藏家。“安思远旧藏”和“王世襄旧藏”,已经成为了古典家具具说服力的“身份证”。在另一场即将开始的春拍上,就有一件安思远的旧藏“明十七世纪 黄花梨大四件柜(一对)”亮相广州,目前已经吸引了许多藏家的关注。为什么“安思远旧藏”这5个字这么具有号召力?实际上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传承有序”的吸引力。在书画收藏界,传承有序的书画会比来源不清晰的书画价格起码高0.5倍,如果是名家旧藏,价格更要翻倍。因为在24亿元天价假“金缕玉衣”案、徐悲鸿假画等事件之后,真实可靠已经成为艺术品投资收藏的首要原则。古典家具同样如此。以这件“明十七世纪黄花梨大四件柜(一对)”为例,是家具藏家黑洪禄1980年在香港购得,后来在1992年前后,在纽约转到了安思远手上,后来又先后流转成为了藏家王家琪、丹桂山房的藏品,中间在博物馆展览过。名家旧藏中蕴藏着的这些系统收藏脉络,不但增加了艺术品本身的含金量,也让拍品本身增加了更多生动的故事,自然成为收藏家们追捧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