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金需要金箔作原料,金箔可以贴成光滑的表面,也可以加工成精美的图案。许多皇宫寺庙的雕梁、塑像面部常常采用贴金,使得建筑无比辉煌。贴金是一种传统、特殊的工艺,在现代包金工艺还没有诞生时,贴金与包金是同一意思,它是将很薄的金箔包贴在器物外表,起保护作用。由于有了现代包金工艺,贴金工艺成了一项特的工艺。传统的贴金工艺,是先将成色很高的黄金,打造成极薄的金箔片,此时,金箔具有很强的附着性,对一些光滑的材料有着很好的互吸性。过去除了一些工艺品需要贴金外,大量的贴金用于佛像、招牌、建筑物等。贴金对一些不能用镀金和包金技术进行加工的产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国外,不少大型装饰物和一些非金属物品的外表处理,都用贴金工艺来进行加工。
古建筑贴金操作程序
刷金胶油→贴金→扣油→罩油
操作要点
刷金胶油:金胶油是由浓光油加酌量"糊粉"(定儿粉经炒后除潮为名糊粉)配成,专作贴金底油之用。以筷子笔(用筷子削成)蘸金胶油涂布于贴金处,油质要好,涂布宽狭要整齐,厚薄要均匀、不流挂、不皱皮。彩画贴金宜涂两道金胶油,框线、云盘线、三花寿带、挂落、套环等贴金,均涂一道金胶油。
贴金
当金胶油将干未干时,将金箔撕成或剪成需要尺寸,以金夹子(竹片制成)夹起金箔,轻轻粘贴于金胶油上,再以棉花揉压平伏。如遇花活,可用"金肘子(用柔软羊毛制成的羊毛刷子,也可用大羊毛笔剪成平头形)肘金,即在花活的线脚凹陷处,细心地将金箔粘贴密实。
扣油
金贴好后,用油拴扣原色油一道(金上不着油,称之扣油)。如金钱不直时,可用色油找直(镶直),称为"齐金"。
罩油
扣油干后,通刷一遍清油(金上着油,谓之罩油)。清油罩不与不罩,以设计要求为准。
传统贴金操作程序
基层处理→做金脚→贴金→盖金→盖金漆
金箔装饰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
在世界的版图上,人们随处可见出土文物的金箔痕迹,无论是埃及的图坦哈蒙贴金面具、仍是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现伊拉克境内)出土的黄金神树,甚至于古巴比伦王朝时期(现伊拉克境内)的牛头竖琴、比布鲁斯的“方尖碑神庙”(现坐落黎巴嫩沿海区域),都有金箔的遗址在灼灼闪光,金箔,代表着神圣,一起,神圣也赋予了金箔特殊的任务,在不同的年代,人们用它裹贴文明,供应今日的我们不断地认知、不断地开掘。据称,早的金箔诞生在7000多年前,片人工金箔是埃及人打造的,他们从尼罗河中捞取浊金,与铅、盐、锡等装入密封锅中熔化,分出,锤成扁平状。其时金箔的厚度为60微米,半公斤黄金的金箔,可掩盖0.6平方米。比今日的金箔厚度要厚得多。
我国金箔据史载有2000多年前史。早起源于南京。南京有“我国金箔故土”之称。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自古就是人类居住的佳区域,因而,南京曾有“六朝古都”的美称。宫殿建造少不了用金箔。金箔的大量出现与六朝时的佛道教盛行有的相关,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很多的古刹和佛像对金箔的需求,使得南京本乡的金箔规划产业化有了先天的条件。
佛像贴金之功德
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夙生怨怼,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佛像贴金可以使佛像更加庄严。增加神圣庄严的气氛,使观看者生恭敬清净的心。为佛像贴金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必蒙诸佛菩萨加被、消灾赐福、福慧增长、善因佳果、功德无量!
佛像贴金, 以此功德,帮助我们消除无始劫罪障,以此功德,超度宿世冤亲债主,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给佛像贴金不仅为自身的解脱积累殊胜的资粮,获得深厚的福德,亦能为现世父母双亲增福延寿,自身事业发展,获得出世及世间的双重利益。
佛像贴金之功德
一、家庭幸福、事业发达、财源广进。二寿命长、名声大、幸福常开心.三、身体健壮、美丽、无病痛、无魔障。四、有福德、有、多子多孙。五、脱离苦海,解脱成就。为佛像贴金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必蒙诸佛菩萨加被、消灾赐福、福慧增长、善因佳果、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