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宝殿中的“宝”字,则指的是佛教中的“三宝”,他们分别是佛,法和僧。佛便是像如来佛一样圆觉通慧的大能者,法指佛经教义,而僧,显而易见是寺庙中传授佛理的僧众。“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也是以这三宝命名,若是心中有求,才会入殿参拜求遂愿,或是求通透,净心。前来拜佛求缘的人,也都相信有“大雄”如来佛坐镇的寺庙,必然能雄正大千,所愿顺遂。
寺庙布局设计,寺院规划效果图,在整体布局上受佛寺建筑固有的传统方式影响,每个佛寺都遵守礼制。具体来讲,全寺以中轴线贯穿整个佛寺,主要建筑都安排在中轴线上,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式。具体可分为“平院”和“台地院”两种。
随着寺庙文化的不断发展,现代寺庙建筑设计上打破了传统寺庙建筑在人们思想中的概念,不再单单是一座简单的寺庙,更是融入禅意思想,在寺院设计布局上更加讲究,例如在附属建筑区域布置有园林、假山,亭子、长廊等,让寺庙建筑充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在感受建筑庄严肃穆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内心那份平静与祥和。
寺庙是佛家建筑之一,汉传佛家的寺庙均是中式建筑风格,藏传佛家的寺庙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中国南北朝时期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作《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佛家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
廊院:是用回廊组成组成的院落,早用于民宅和宫殿,后来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种是周廊式,四面都有廊,主体建筑物围在其中,前后或左右排列为一组建筑,这种形式为常见,尤以唐代的寺庙为多;第二是断廊式。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四面房屋拐角处用用廊衔接,北京和东北的民居四合院多用此种方式;第三游廊式。与断廊的建筑方式相近。区别是断廊的两边有墙隔断,外面看不见廊内。游廊两边没有墙,香客、游人、僧人在廊内可见廊外风景。游廊在寺院内作为常见。第四种是两座殿之间用廊衔接。这种殿又称工字殿。
寺院经幢建筑规模,要视该寺规模、度和经济状况而定。大都寺院只有一两座经幢,有的甚至没有,山西洪洞县西山严泉寺经幢多达十六座。经幢一般建在寺院的殿后、殿之旁侧或山路回环处,游客容易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