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车内空气质量、PM2.5、甲醛、苯等车内污染成为越来越多车主关注的焦点。车内甲醛超标,提车后就会发现异味明显,驾驶几分钟,就头晕恶心、睁不开眼。更严重的会出现呼吸急促、眼角出血的急性症状。
比起其他车内污染,甲醛臭名远扬,其对人体的危害也早已众人皆知,越来越多的人加大了对车内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比如,延长通风时间,在车内摆放绿植、放置活性炭、空气净化器等,然而,这些做法对甲醛真的有效吗?
绿植对有害气体的吸收分解,是非常缓慢的且效果不明显;
柚子皮等果皮或空气清新剂等只能覆盖异味,对除醛毫无效果;
炭包可暂时吸附甲醛等,却不能分解,还会再次释放,造成二次污染;
车载空气净化器虽有针对性功能,但技术五花八门,哪种行之有效呢?
空气净化器技术内有乾坤
车载空气净化器大致分为过滤式、吸附式、化学催化、光学催化、负离子、复合式等,通过光触媒、活性炭、负离子等技术手段进行除醛。
负离子技术
运用静电释放负离子,吸附集中空气中的粉尘,同时负离子对空气中的氧气也有电离成臭氧的作用,对细菌有一定杀灭作用。但不能消除甲醛、苯等有害气体。
过滤技术
HEPA、ULPA等过滤技术,是由非常细小的有机纤维交织而成,对微粒的捕捉能力较强,孔径微小,吸附容量大,净化,针对0.3微米的粒子净化率为99.97%。而甲醛等有毒气体,其直径远远小于0.1微米,所以无法消除。
不难看出,以上技术或是无效、或是对人体有害,都不能成为令人满意解决方法,甚至有一些“高科技”空气净化器,竟只靠内藏活性炭层吸附,甲醛虽暂时被集中起来,但随着机器开动内部升温,释放更集中,空气中甲醛含量超过不开机!但,也并非全部如此。
甲醛克星——光催化技术
在自然光和可见光的照射下,光催化剂可快速分解车内空气中的甲醛、苯、氨、TVOC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被分解成二氧化和水,达到消除空气中有害物,净化车内空气的目的,且有效期达到10年以上。
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氢氧自由基等活性氧化物,在净化空气的同时具有的抗菌、灭菌的性能。可以轻易的打开有机物的化合建。病毒、细菌以及大部分有害物均为有机物构成,破坏细胞构成以及它赖以生存的有机营养物,使蛋白质发变异导致病毒细菌死亡。
这就是真正有效的除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