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节税筹划如何分辨合理误区?——安税邦
又到了讨论企业节税问题啦,还有个概念大家还记得么:那就是合理,指的是企业在国家税法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对税收方案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减轻税收压力的目的。这样一来企业节税筹划就是成功的,反之节税成本增加甚至踏入违法的边缘那就失败了。那么如何分辨合理的误区呢?
企业节税筹划如何分辨合理误区?——安税邦
合理常见的几个误区
1、认识误区
大家对于合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其实不管是节税筹划还是合理,都是要遵循合理合法为原则的。所以合理是可以让企业合法减轻税务负担,即该缴的税一分不少,多缴的税转化为企业可利用资源。
合理:合理是指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境的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在不直接触犯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巧妙安排,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
偷税: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纳税人不申报、申报不实,或者超过定额一定幅度未申报调整定额的,一经查出按偷税处理。按税法规定或由税务机关委托,代表国家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征收、代扣、代缴税款的单位或个人,负有征收、扣缴税款的责任,在法律上被视为准纳税义务人。因此,扣缴义务人、委托代征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的,也属于偷税行为。
逃税:指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税款的行为。这种行为有以下特征:纳税人有欠缴税款的事实,即在税务机关核定的期限内没有按时缴纳税款。同时,纳税人有转移、隐匿财产的行为,并且这一行为产生了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税款的后果。这种行为与偷税不同。偷税是纳税人采取隐匿事实、伪造账目,隐瞒应该缴纳税款的数额;逃税是纳税人承认应纳税额,但采取转移、隐匿财产的手段,隐瞒缴纳税款的能力。
这样一看是不是非常清晰了呢?所以啊,从根本上要认识到两者的不同,就不会踏入违法的边缘啦。
2、成本误区
企业在开展节税筹划的时候,目的就是减轻税收负担,增加效益,但同时,节税筹划的成本也是不可避免的,想要合理,人员要培训吧,必要时还要选择代理机构辅助。这些都成为节税的成本。如果合理后的节税额还不足与弥补节税筹划工作付出的成本,那么这是失败的方案,费时费力,大家也需要有精密的算盘才行。
3、风险误区
遵循条,合法合规的节税筹划工作才叫合理,在获得税务成本降低的同时,也要规避各种风险,若是把不缴税、少缴税认做是合理方案内的话,将会承受很大的风险,由此带来的会是可能更大的损失。因为税收属于国家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所以点的区别要认识到位,否则将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得不偿失。
4、信息误区
合理的节税筹划方案具有许多“禁区”,所以企业往往因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税务采集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做到合理规划安排和策划。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财务问题,而且有法可依,不可能蒙混过关,这考验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否则就容易走向信息误区,造成节税失败。
总体来看,想要合理,那么节税筹划工作是一项长远性的工作,需要上下引起重视,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若是新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做好各项工作规划,后期的工作会方便很多。同时企业在经营战略中也应该把节税筹划作为重要布局,综合考虑。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财税会计的从业水平和企业法律意识。合理方案的成功不仅对企业还是对国家都是有益的,应该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