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的文化的表达过程贯穿了功能、美学和技术的反复权衡把握,一个设计精道的主题公园必然是在娴熟运用现代技术、实现游憩功能的同时,还要兼顾人民公众对其主题文化的审美情趣。此外,由于主题公园是一种人工游憩环境,与人的游憩心理相关,游憩心理的自由性和随机性导致了在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中不仅要以主题文化为主进行,与此同时,也要体现与游客切实相关的重要的设计原则和互动性(高度的人情化和开放性)和包容性(内容的多样化和空间的多变性)。主题公园是以收益为目的满足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存在着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为主题公园的开发提供了前提条件。那么这种潜在性能否向现实性转化,能否获得成功,则完全取决于对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准确判断以及对主题公园本体的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因此,在对主题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文化表达途径可以从主题内容、表达方式、空间形态和环境氛围四方面进行研究,要做好主题公园的主题文化的规划表达,则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明确文化规划表达的内容及手法;二是要明确文化规划表达的具体表现形态。
1 显性环境意象手法
表象文化——这里所说的表象既是我们所见所感,不仅包括狭义上讲的园林建筑的亭、台、楼、阁等带有功能性的实体,而且也包括现代园林中比较常用的雕塑、座椅等园林小品。具体的对于文化主题公园来说,要能使游客在进行游览时,能感受到主题文化的氛围,园林“建筑”作为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的要素之一,要对其进行文化进行分析、推敲,使其物态化,达到呼应公园主题的效果。比如:对于反映中国文化为其主题的文化公园,在其园林建筑方面,由于中国的建筑思想,蕴含着多元的哲学、美学意识。诸如人伦、行为规范、等级、奉天法古、礼乐教化、兼济天下、森严、凝重的对称、灵巧的自由式、天人和谐等。在对其实际的文化表达方面,要选择切合不同主题不同分区的构筑物,让人们在视觉的眼就能感受到其表达的文化意义。
2 隐性环境意象手法
意境文化的表达:主题公园的意境是由自然景观到人的观念、情趣、精神,再把人的观念、情趣、情深投入到人造景观之中,使游人领会到造园者所要表达的文化、观念、情趣、精神、意境的过程,给人以精神、文化的陶冶。在这个过程中每发展一步都有一次文化的升华。大自然的食物,如雨、云、雾、河流山川、时令变化、花、鸟、虫等景象都能影响到人的感受,都可以作为景观元素在造园中来表现和深化意境。历史典故,民族风情,神话传说等也可用来表现主题,塑造意境。造园者把自然的,人文的事物、现象、故事融于园中,又常常使游人在观赏之中受到精神的陶冶,同时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形成了意境文化的延伸。
3 依托园林空间
园林空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构成有很多方面,如地面的质感的变化,地势高低的变化都会产生空间感。园林空间更强调垂直界面的围合作用,可以与外界视线隔绝,造成内向空间。而空间感与空间的性质、规模、形体、尺度、质感及构成方式有关,所以要根据主题文化对主体空间、灰空向等进行外在形式的表达,使游客在进行游赏时,能从中隐隐约约的体会到文化公园的内在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园林中,园林里面的山水都负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有“山水比德”之说。对于主题公园的山水空间的布局,要符合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等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营造。比如:对于微缩景观类的主题公园,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在立意上要结合主题景观各自的原形进行有取舍的对其山水园林空间进行模拟,使游客在游赏这类主题公园的时候就一眼能感受到不同地方的风情阴。墨西哥的泰佐佐莫克公园,以追忆墨西哥谷地历史为其文化主题。在具体的规划表达时,占据了全园一半以上面积的人工湖面及地形,沿用了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处理手法,模拟了当时谷地中的五大湖泊形态,以及泰诺奇特兰等一些的岛和半岛,将游人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追寻与自然形态的景观融合在一起。
4 注重突破性
主题公园的主体文化的景观表达与建筑规划类似,受视觉艺术启发很深,重视个性在创造特环境中的尝试。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到艺术及设计领域中现代艺术特别是立体注意等抽象绘画以及工业技术产品的影响,一些设计师不再满足于采用常规的观念和要求而忽视其美学意义,于是他们更关注在主题公园与自然中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与尝试。正是这种基于深厚的传统底蕴和充满激情的艺术原创力的设计,带给主题公元以崭新的境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在对主题文化进行规划表达时,要灵活的运用当代一些的艺术思想,才能使主题公园既不拘泥于传统的造园手法,又有所突破,得到创新,以此来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