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膜发酵有机肥技术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是由Baden-Baden推出了一种利用功能膜作为覆盖层,将堆体与外界空气相隔绝进行好氧发酵的静态条垛堆肥方法,后期中海环境同中科院兰化所共建“固废及水环境青岛研发中心”潜心研究中国不同地区发酵条件下所需要膜材特性,将纳米膜发酵技术不断完善,终研发出NCS智能分子膜发酵系统!如今掌握成熟技术的是德国UTVAG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96年,其核心产品名为“GoreCover(戈尔膜覆盖系统)”,设备的年生产肥能力在102~106t之间。国内对纳米膜发酵有机肥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纳米膜发酵有机肥技术逐渐成为国内有机物好氧处理方向的研究热点。
纳米膜发酵有机肥技术作为一个刚刚出现新技术,次进入中国时由于国内对该技术的实践经验少,不少企业借机都打着新科技的幌子开始了忽悠,这样给用户留下了很深的负面印象。但纳米膜发酵有机肥技术的低成本、率特性的确是目前国内养殖粪便处理现状所急需。于是随着国内各大科技研究人员的努力探索,逐渐提高了国内纳米膜发酵技术的发酵成功率。
纳米膜发酵有机肥技术由于打破了传统发酵技术的投资高,运营高的难题,所以成为了畜禽粪污处理手段中的新方式。纳米膜发酵出的有机肥还田后涨势旺盛,尤其在青岛某现代化农业中心(生产蔬菜直供辽宁舰),在采用了NCS智能分子膜技术后,直接其产量相较于去年提升了30%,涨势喜人。所以纳米膜发酵技术是一种发酵粪污新技术。
利用堆肥设备调控堆肥参数,过程控制参数包括通风、温度以及氧气浓度。
1.温度控制。发酵过程中,测定堆层温度的变化情况。堆体发酵温度应控制在55℃~70℃,当堆体温度超过75℃时,应进行翻堆或强制通风;堆层各测温度均应保持在55℃以上,且持续时间不得少于7d,发酵温度不宜大于75℃,而且在65℃~70℃的高温期维持3d以上。覆膜发酵周期内,堆肥温度达到60℃以上,保持7d~10d可翻堆1次。翻堆时需均匀,应尽量将底层物料翻入堆体中上部,以便充分腐熟。注:在堆肥发酵第10天建议翻堆1次,提高发酵效果,收益。
2.水分控制。随着堆肥发酵含水率逐渐下降,到覆膜发酵结束时含水率应在35%~45%。
3.氧气浓度控制。发酵过程中,应进行氧气浓度的测定。通过强制通风使堆体内氧气浓度保持在8%以上,宜控制在10%~15%。跟踪耗氧速率,及时调整通风量,标准状态下的风量宜为0.05Nm3~0.20Nm3/min·m3;风压可按堆层物料每增加1m,风压增加1.0KPa~1.5KPa选取。通风次数和时间应发酵在适宜条件下进行。
注:发酵初期,通风量以膜鼓起且膜可压住为主,但后期以长时间通风去水为主。
控制方式
覆膜发酵过程可选用参数控制、节点控制等控制方式,参数控制方式宜选择温度-氧气浓度联动控制,节点控制方式可选择时间节点控制、温度节点控制以及时间-温度节点联动控制。 去膜 覆膜发酵周期一般应大于20d,判断腐熟度。终止覆膜发酵时,发酵物料不再升温,去膜,堆体无臭味、颜色为灰色、灰褐色或黑色。
二次发酵
若需要进一步提高堆肥产物的腐熟度,可将堆体移出覆膜发酵区继续堆置15d~30d,中间翻堆1~2次。二次发酵也叫陈化或后腐熟,过程包括降温期。二次发酵过程中,严禁再次添加新鲜的堆肥原料。含水率宜控制在40%~45%。为减少养分损失,物料温度宜控制在50℃以下,可通过调节物料层高控制堆温。二次发酵周期一般为15d~30d。发酵终止时,腐熟堆肥应符合下列要求: a)外观颜色为褐色或为灰褐色、疏松、无臭味、无机械杂质; b)含水率宜小于30%; c)碳氮比(C/N)小于20:1; d)耗氧速率趋于稳定。
其实,纳米膜也叫e-PTFE分子膜。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能够从膜的微孔结构扩散出去,而臭气分子如氨气,则溶于膜内层水气,然后滴落回堆体,被进一步分解,既减少了臭气的排放,又提高了堆肥的氮含量。外界雨雪无法渗入膜内,因此可以实现露天运行,减少投资。
纳米膜有机肥发酵设备作为一项经济使用的鸡粪处理技术,鸡粪在一次性投入后,无需反复翻抛。不受气候和地域影响。潮湿的南方、寒冷的北方都可以使用。 此设备操作简单,由三个系统组成:
1、膜覆盖系统:三层膜材,。可实现实现臭气阻隔及固氮效果。
2、微压曝气系统:由风机、曝气管道、电脑控制端组成。在鸡粪垛体下方铺设曝气管道,24小时送风,让空气与鸡粪充分接触,发酵效果均匀。
3、物联网监控系统:鸡粪堆体内插入温度计与电脑端连接组成堆肥监控系统,可通过手机App随时对粪堆温度进行实况监控。
产品优势
投资小:无需建厂、设备建设成本可控且低廉;无需大量人工;
成本低:处理成本小于20元/吨; 便携式:轻量化可移动、占地面积小,就地发酵;
环保无害化:使用纳米覆盖膜发酵,无臭味、无废水排放;
使用周期长:不受季节和温度影响,可全年批量处理粪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