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早期的建筑留存至今的很少,它们的形象除了古代文献上的描述外,只能从这些墓葬中的陶制房屋模型,墓室砖、石上或者铜器、岩画上的房屋图像中去认识。正是通过这些珍贵的资料使我们不但见到距今已2000年的早期建筑的屋顶式样,而且还看到了在这些屋顶上的装饰。
在几座汉代明器上,无论是两面坡或者四面坡屋顶几条屋脊相交而成的正吻,尽管看不出它们所表现的内容,但显然已经是通过匠人有意识的加工而不是自然之物了。在河南南阳出土的画像石和河南辉县出土的铜鉴上都刻画有汉代和战国时期的建筑画,四面坡房屋的正脊和屋脊相交的正吻上立着飞鸟,说明对这些建筑构件形式上的加工已经有了具体的内容。
正吻的创造实际上是雕塑和建筑的结合,是建筑空间的外部延续,也是创造者对地区建筑文化的理解与情感交流的融贯体现。传统儒家艺术在表达方式上常用“比兴”与“比德”的手法,往往通过对自然的比拟,使自然现象与伦理特性理知地联系起来,来创造出它们在情感上的对应关系。譬如《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山和智者,水和仁者通过比拟而成为相互依存的象征。
建筑之美,作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之一,正吻要和建筑主体的风格相协调。孔子研究院主体屋顶是四坡屋面,四个正吻在主脊和斜脊的焦点上,是整个建筑的高点,也是建筑飞动升华的焦点,应该空灵优雅,似静似动,生动和谐。同时还要注意正吻的尺寸和楼梯的观赏效果。
龙吻-龙纹造型,四爪腾空,尾部上翘,张口吞脊,背负宝剑,这便是"大吻"。 大吻是由古代建筑上的鸱(chi)尾演变而来的。因其安置在建筑的正脊上又称"正吻"。形似龙而称"龙吻"。走兽-檐角上垂兽和仙人之间的小兽统称"走兽"。
到了清朝,吻不断发展,技艺越来越,接吻是水性的,是用来避火的邪物,龙形吞脊兽吻,吻,又叫舔尾吻,龙形吞脊兽,是老九,嘴阔嘴糙,一生善吞,吻早出现在汉代,吻,从建筑角度看,吻,又称正吻大吻,是明清建筑主脊两端的装饰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