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自助系统以认知行为疗法为核心理论支撑,辅以音乐放松,帮助人们更好的建立自我认知,并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方法,帮助个体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
暗示疗法是指通过非批评性的暗示使患者产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改变的心理治疗技术。其基本假设:有些身心失常患者的人格结构并非存在问题,而是因生活适应遇到困难,若诱导其改变自我观念,即可解除其心理困扰。治疗可采用不同类型的暗示,如自我暗示与他人暗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言语暗示与非言语暗示等。暗示的内容包括给予情绪上的支持和举例,鼓励患者尝试克服自己的困难。
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心理治疗的方法。治疗者采用言语、动作或其他方式,使被治疗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从而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治疗师的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指令,解除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实现消除疾病症状或强化某种疗法疗效的目的。暗示疗法很多,临床上常用的有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手术暗示、暗示、情境暗示等。平时医生对患者的鼓励、安慰、解释、等也都有暗示的成分。暗示疗法广泛地应用于癔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神经症的治疗,也用于治疗疼痛、高血压、哮喘等身体疾病。暗示疗法治疗的效果往往取决于病人的易感性和对暗示的顺从性,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暗示治疗的基础。
暗示疗法产生的历史古老而悠久。1775年,F.A.麦斯麦在维也纳表演催眠术,从而引起学术界对暗示作用的研究。夏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等对暗示现象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巴甫洛夫说过:“暗示乃是人类简单、典型的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于本世纪30年代撰写了《暗示心理学》一书,把暗示与人格、社会等联系起来讨论。而英国心理学家麦孤在临床的应用,则堪称步,声誉蜚然。在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前线战场行着一种因受炸弹爆炸的而患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严重者四肢瘫痪。此病无药可治,蔓延较快,令英国当局头痛。这时,麦孤参加了战时治疗,经了解后他发现这是种“心病”,于是凭借以往的社会声望成功地进行了暗示心理疗法。他用笔在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圈,然后以无置疑的口吻告诉求治者,明天线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复正常。第二天,这个士兵果然恢复了知觉。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长期以来,医疗实践表明,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仪态、动作,医疗环境以及患者亲友们的言语、神态等都可产生暗示作用。
暗示就是不明白表示的意思。受暗示性就是一个人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借助言语、手势、表情等所表达的内容,并赋于一定意义而引起一定心理状态的变化。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乃是人类简单、典型的条件反射。因此,它是人类心理的特有的属性。暗示疗法就是利用积极的暗示消除某些疾患症状或加强治疗效果的治疗方法。
实验证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暗示所以能够对人的躯体和心理行为产生影响,是因为暗示是一种人类所固有的普遍的心理特性,通过言语的联想过程转化为情绪状态,并产生心理冲动,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各种机能和行为活动而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