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杀菌消毒是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机体细胞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紫外线消毒技术是基于现代防疫学、医学和光动力学的基础上,利用特殊设计的率、高强度和命的UVC波段紫外光照射流水,将水中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水藻以及其他病原体直接杀死。
紫外线系统的经济学决定于以下因素:设备造价和寿命;电效率;运行中杀菌效果的降低程度;电费等。对于紫外线消毒系统的经济分析尚未做出定论,有很多结论不同的分析报道,有观点认为紫外线杀菌装置电耗大,设备维护费和造价较高。对于大系统,设备投资比臭氧系统高,运行费用与臭氧相仿;但对于纯净水制造的小型系统投资较臭氧装置为低。也有观点认为对于数千吨/日以上的处理规模,紫外线消毒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很具优势,要比加氯和臭氧消毒的花费都低得多。例如有分析资料报道,在建造人口数为10~25000范围的小型饮用水处理厂时,紫外线、二氧化氯和臭氧消毒费用的近似比例为1:4:(8~9),对于人口数大于500000的社会团体,费用比约为1:2.5:2.5。
大多数紫外线装置利用传统的低压紫外灯技术,也有一些大型水厂采用低压高强度紫外灯系统和中压高强度紫外灯系统,由于产生高强度的紫外线可能使灯管数量减少90%以上,从而缩小了占地面积,节约了安装和维修费用,并且使紫外线消毒法对水质较差的出水也适用。
使用方法
2.3.5.1 对物品表面的消毒
(1)照射方式:好使用便携式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移动照射,也可采取紫外灯悬吊式照射。对小件物品可放紫外线消毒箱内照射。
(2)照射剂量和时间: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用紫外线消毒时使用照射剂量达到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的照射剂量。
杀灭一般细菌繁殖体时,应使照射剂量达到 10000 uW.s/CM2;杀灭细菌芽胞时应达到100000 uW.s/CM2;病毒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介于细菌繁殖体和芽胞之间;真菌抱子的抵抗力比细菌芽胞更强,有时需要照射到以对600000 uW.s/CM2;在消毒的目标微生物不详时,照射剂量不应低于100000 uW.s/CM2。
当紫外线照射到微生物时,便发生能量的传递和积累,积累结果造成微生物的灭活,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当、病毒吸收超过3600~65000uW/c㎡剂量时,对、病毒的去氧核醣核酸(DNA)及核醣核酸(RNA)具有强大破坏力,能使、病毒丧失生存力及繁殖力进而消灭、病毒,达到消毒灭菌成效。紫外线一方面可使核酸突变、阻碍其复制、转录封锁及蛋白质的合成;另一方面,产生自由基可引起光电离,从而导致细胞的。
紫外线杀菌器杀菌原理是利用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即紫外线杀菌灯所发出之辐照强度,与被照消毒物的距离成反比。当辐照强度一定时,被照消毒物停留时间愈久,离杀菌灯管愈近,其杀菌效果愈好,反之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