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购金饰、金条出现变色、“长斑” 等情况时,可以到所购的品牌专柜或门店,往往经过简单的表面处理(火烧、清洗等)就会恢复原状。黄金表面自然氧化并不影响其成色和重量。若通过表面处理无法解决,也可以找有关咨询或到的检测机构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在的指导下进行处理。以上内容由领峰贵金属提供,只供参考用途,并不构成任何现货黄金操作建议或者现货白银操作建议。
仿真黄金首饰
1.镀金首饰
镀金首饰多以银或铜制成,表面镀层为黄金,以黄金的光泽取代原来材料的原有色泽,从而提高首饰的观赏价值。
镀金的含金量不得低于14K,其厚度不小于0.5微米。镀金首饰一般体质较轻,弯折时较硬,另外镀薄层的首饰在砂纸上用力一擦,即可露出基底颜色,经过火烧,颜色变白的是银,变黑的是铜。
2.鎏金首饰
鎏金是古代就出现的一种首饰制作方法,它是将金溶解于水银中,然后均匀涂抹在饰品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使水银挥发掉,再用玛瑙轧光表面,即成为鎏金制品。
3.包金首饰
包金首饰以银、铜、铅、锌及其他合金制成坯胎,然后用机械或其他方法将金箔牢固地包裹在金属制品基体的表面上得到金覆盖层,叫包金。包金的含金量不得低于14K,其厚度不小于0.5微米。
春秋时期的“金”,多半是指青铜。那时黄金还不太流行,主要是青铜。
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就是在说真正的金子了。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的金子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每一块就是“一斤”,现在出图的金饼、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250克,正是汉代一斤的重量。那时候的一两也不是现在的一两,一斤是十六两,一两其实是15.625克左右。金饼的铸造,一块刚好要差不多是一斤,即一金,才行。
韩信赐给漂母一千金,其实就是给了她一千块金饼。这里不能解释成给了人家一千斤铜,太丢人,拿不出手的。同样的,商鞅搞徙木立信,一开始规定的是“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也是给十块金饼,后来没人敢搬,就又说“能徙者予五十金”,价钱提高到了五十块金饼。这时候有人出来搬了,就真给了。
你要敢在城门边上瞎咋呼,说一金其实是15g铜,看商鞅不砸死你!
当然,有的地方,是把一镒黄金唤作“一金”的,这一镒是二十两,比“一斤”要多一丁点。铸造的时候,也是做成类似的形状。
东汉以后社会上就不大用金子了,所以我们看东汉以后的记录,如果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地告诉你“赏金千两”,一定有单位。但“十万钱”里的“钱”,就是我们常说的铜钱了,这得益于的大力推广。所以我们再看“米贵,一斛万钱”,“首饰值七十万钱”。一钱,等于一文,就是一枚铜钱的意思。
一千文(钱)是一贯,或者说是一吊、一缗。元代之后,银子流行,相互之间当然可以兑换。一吊钱约等于一两银子,因此说,“郎吏冯球,家富,为妻买一玉钗,奇巧,直七十万钱”,这玉钗的价格七十万,乍一看令人吃惊,但其实也就700两银子。
一两黄金和一两白银兑换,有时候能换四五两,有时候能兑十多两,非要估算,大约是十两白银等于一两黄金。李自成想抓崇祯,悬赏封万户侯,首告者赏金千两,这后头就带着计量单位,如果不带计量单位,那就是银子,这个一会儿会说到。李自成的悬赏很明确是金子,不是银子,更不是铜钱,他再抠逼,为了抓皇帝,也不至于赏给人家一千两的铜片子。同样在清朝也是,如果说“一金”,不带单位,就是一两白银,如果带单位,说“一两黄金”,那就是黄金。如清代对部落的赏赐,“月赏金五十两,银二百两”,很明确一定不是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