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相对于“"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可靠的测量”这行的定义,上述定义避免了将计量狭隘理解为就是对某种特定量进行的测量,同时也将测量活动之外的其他科技活动、法制活动、管理活动等包括在内。该定义涵盖了两方面内容:计量既是一门学科.计量学,又是一项由主导的社会事业—计量工作。
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是计量的根本出发点。建立各个量的单位,可以使各种物理量得以分别定性和相互区分。单位统一是量值准确的前提。量值准确是指测量结果具有合理的准确度;可韦是指在不同条件下,同类被测量的量值具有可比性,并能展示其有效性。
因此,可以广义地认为仪器计量(测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的过程。为了满足该过程的要求,由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包括进行科学研究和测量技术研究,建立基准标准和测量结果具有溯源性的技术条件,制定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开展行政监督管理等。
1.计量的对象
仪器计量的对象主要是物理量,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已经扩展到了工程量、化学量、生理量,当前普遍开展的有几何、温度、力学、电磁、电子、时间频率、光学、电离辐射、声学和化学量计量此外,在生物、医学、环保、信息、航天和软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相关的计量测试也已得到开展。
2.计量的内容
计量的内容通常可概括为六个方面:计量(测量)单位和单位制;计量器具(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计量管理、计量与计量监督。
3.计量的特点
仪器计量的特点可概括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和法制性四个方面。
(1)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因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给出适应于应用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或误差范围,否则,所进行的测量的质量(品质)就无从判断,量值也就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实用价值。量值的准确,是指在一定的不确定度、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
2)一致性是指在计量单位统一的基础上,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进行测量,只要符合有关要求,测量结果就应在给定区间内表现一致,即测量结果应该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3)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量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使所有的同种量值都可以按照这条比较链,通过校准来向测量的源头追溯,溯源到同一计量基准(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使准确性和一致性获得技术。如果量值出于多源或多头,必然会造成技术和管理上的混乱。
(4)法制性源于计量的社会性。量值的准确可靠不仅有赖于科学技术手段,也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和行政监督管理。特别是对于国计民生影响明显、涉及公众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或者需要特殊信任的领域,由部门主导建立法制保障,否则,量值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溯源性就无法实现,计量的作用也难以发挥。计量的上述四个特性是普通测量一般不具备也不必具备的,因此,仪器计量比普通测量更为严格。
仪器校准的流程分为几个步骤,给大家参考:
仪器校准测量不确定度
在进行测量以及说明和使用测量结果时,供方应考虑在测量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已被识别的不确定度,包括由测量设备 (含测量标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环境引起的不确定度。
在评估不确定度时,供方应考虑全部有关数据和资料,包括由供方和为供方实施的过程统计控制系统得到的可用数据和资料。
确认程序文件
供方对实施的所有确认都应制订和使用文件化地确认程序。
供方应所有的确认程序能充分满足其使用目的。尤其是程序应包括足够信息,以程序的正确实施,每次使用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必要时,确认人员能及时得到所需要的程序。
记录
供方应保存全部有关测量设备的牌号、型号、序号或其他标识记录。这些记录应证实每一台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任何校准证书和其他有关性能的资料都应该是随时可用的。
计量校准不合格测量设备
不合格设备是:已经损坏,过载或误操作,显示不正常,功能出现了可疑,超过了规定的确认间隔,封缄的完整性已被破坏,都停止使用、隔离存放,作出明显的标签或标记。
不合格设备应在不合格原因已被排除并经再次确认后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在调整或修理前,如果校准结果表明,该设备在以往的测量中出现了明显的误差风险,供方应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确认标记
供方应所有测量设备都牢固耐久地用标签、代码或其他标识标明其确认状态。确认中的局限性或使用中的限制也应标在设备上,当标签和代码不适用或不适当时,应制定有效的代用程序并形成文件。
确认间隔
应根据测量设备的稳定性、用途和使用情况,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对其进行确认。确认间隔应使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发生重大准确度变化前进行再确认。根据确认前的校准结果,如果有必要,应缩短确认间隔,以准确度不变。
封缄的完整性
在确认的适当阶段,应对测量设备上能影响其性能的可调部位进行封缄或采取其它的防护措施,以防未经授权人员的改动。封缄的设计应使一旦改动即出现明显的痕迹。
供方确认体系应提供这种封缄的使用规范以及封缄已经损坏或脱落的设备的处置规范。
外购产品或外来服务的利用
供方应对测量的可靠性有重大影响的外购产品或外来服务满足所需要的质量水平。
1、测量不确定度的意义
测量不确定度的大意义是使国际上不同实验室出具的数据之间具有了一定的可信性、可比性和可接受性。从而使世界各地的用户可以判断测量结果的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定/校准,为测量结果的表示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依据。因此这也是仪器校准工作开展的必要环节。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2、不确定度的表示
测量不确定度用于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它是“说明了置信水准的区间的半宽度”,测量不确定度需要用两个数来表示:一个是不确定度的大小——置信区间;另一个是置信概率,表明测量结果落在该区间有多大的把握。
3、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的区别
测量不确定度和传统的测量误差是完全不同的,其具体区别可以整理如下:
3.1测量误差定义的区别:
测量误差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表示测量结果对真值的偏离。由于真值未知,而是约定真值代替,所以只能得到测量误差的估计值。测量误差用于定量表示测量的结果与真值的偏离程度。
测量不确定度定义的区别:
测量不确定度是用来表征这种估计值是在一个多大的范围内取值。因此,测量不确定度定义为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并且约定以分布区间的半宽度表示,在数轴上是一个区间。测量不确定度用来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3.2测量误差定义的区别:
测量误差通常可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随机误差表示测量结果与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亦称总体均值)之差,系统误差是无限多次测量结果平均值与真值之差,因此它们都是无限多次测量的理想概念。实际中,我们只能进行有限次的测量,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得到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估计值。
测量不确定度定义的区别:
测量不确定度是根据其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分为A类评定方法和B类评定方法。“随机,,与“系统’,表示性质,“A类”与‘,B类”表示方法,如果需要区分不确定度的性质,应表述为“由随机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或“由系统效应导致的不确定度”。
3.3测量误差分类的区别:
误差的概念与真值相联系,由于真值未知,实际上是以约定真值代替真值。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与无限多次测量平均值有关,两者都是理想化的概念,而实际上只能通过有线次数测量得到其估计值。
测量不确定度分类的区别:
可计算得出具体值。
3.4测量误差表述方法的区别:
误差具有确定的符号,是两个量的差值,不能用正负号的形式来表示。
测量不确定度表述方法的区别:
不确定度是以置信区间半宽度表示,恒为正值。当由方差求得时,取其正平方根值。
3.5测量误差合成方法的区别:
误差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采用代数相加的方法对各误差分量进行合成。
测量不确定度合成方法的区别:
不确定度表示一个区间,当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立时,采用方和根方法合成,否则要考虑相关项。
3.6测量误差结果说明的区别:
测量误差等于测量结果减真值,因为真值是确定的,故相同的测量结果是相同的误差,而与得到该测量结果的测量设备、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无关。
测量不确定度结果说明的区别:
不确定度则是描述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两者在数值上并没有确定的关系。测量结果可能非常接近于真值,即误差很小,但是评定给出的不确定度有可能比较大。反之,对于测量误差比较大的测量结果,评定给出的不确定度有可能较小。
将40kN、80kN两核查点的测量数据分别代入公式(2-4)、(2-5)计算,结果符合公式(2-4)要求,则40kN、80kN两核查点符合期间校验的要求。由于三个核查点测量结果均符合要求,故被核查对象符合稳定性要求。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实验室内部比对法具有可操作性,完全可以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工作用测力环和百分表式标准测力仪不同,没有球座结构,故可以直接测量。此外,如果核查对象为量程较大的标准测力仪(如2000kN的标准测力仪,其测量范围一般为200kN~2000kN),超出了路面强度测试仪的使用范围(0~100kN),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借助大吨位的材料试验机来进行。
我们从保持标准测力仪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在简要介绍了常见的标准测力仪及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标准测力仪期间校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不足,并结合标准测力仪的情况和工作特点,提出了“实验室内部比对法”,并给出了具体应用实例。该方法对标准测力仪的期间校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他仪器计量的期间校验也是一种启发,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各种计量仪器都应该经过严密的测量,以防在检测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仪器计量机构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有效的监督工作。在对于相关违规的或个人做出严厉的批评,并给与相应的处分,让各其他部门加强对于计量仪器和单位的监管,同时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个人给与严重警告,以此来体现计量的准确性的定位。同时,仪器计量机构的有关工作人员也要有很强的责任感,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仪器计量机构在计量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一)测量人员的检测水平低
计量检测人员应该具备的检测知识,而对于仪器计量机构检测员的水平问题是有待解决的,一旦检测人员存在不合格的测量人才时,就会给整个仪器计量机构的声誉带来严重的影响,以至于在日后的工作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仪器计量机构在对于计量人员使用的时候要严格要求其水平,仪器计量水平是每一位检测人员时刻提高的知识。
在检测过程中如果出现人为的仪器计量有误,是对整个仪器计量机构的一个重创,而相对来说计量人员的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利益问题。
任何一家计量单位都不会启用不的仪器计量人员,因此,仪器计量人员的各项水平都是受欢迎程度高低的有力武器。
(二)仪器计量单位的仪器更新换代较慢
对于计量机构来说重要的莫过于计量仪器的不断跟新换代,测量仪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同时,好的测量仪器能够更好的检测出问题,也能为测量人员节省很多的时间,一方面是对技术人员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减少了错误的频率,提高了准确度。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产品的质量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会带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测量仪器性能的好坏,也是十分关键的因素。计量机构应该关注仪器的使用,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仪器的更新换代,对于仪器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就进行及时的改正。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计量仪器上花更大的精力,使得计量仪器能够及时的更新。
(三)仪器计量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
仪器计量机构对于仪器计量有效性的管理是严重不当的,而整体归结为计量机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体制是一个单位发展的主要依据,计量机构管理是很据代表性的,杂乱的计量管理,没有的管理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管理体制,这是一家机构怕有的问题,但是对于计量机构有这些还不足以,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在监督计量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促进仪器计量机构的发展。不健全的管理体制给计量机构带来了严重的内部不协调,使得内部管理和仪器计量人员都没有明确的分工,使得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脱责任,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考察体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能够很快的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改正。
(四)仪器计量机构责任分工不明确
对于仪器计量机构应该制定出明确的分工表,把任务和责任分配到人头上,以至于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的解决。由于计量机构在工作的分工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把原本简单的工作搞得复杂化,在浪费精力的同时,也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严重阻碍了计量有效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计量机构的发展的阻碍,明确而合理的分工是工作有序进行的基础和前提。计量机构在对于企业的计量仪器上的管理一旦存在遗漏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会带给计量机构很严重的损失,同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仪器计量机构的发展不仅依靠内部人员和仪器的度,而是需要一个合理且明确的分工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计量人员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计量机构的信誉问题。
二、仪器计量机构改革的措施
(一)仪器计量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定期的培训计量人才是计量机构重要的人才培训目标,同时也是重要的人员在培训的工作,而仪器计量人员的定期培训也是人才的一种充分利用,能够更好的发展计量机构的检测能力,人员拥有的与时俱进的知识水平是计量机构的条件,对于人才的使用和管理都是重要的。相对于机构来说培训也是对计量人员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会增强其计量能力和责任感,会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人才能力的转化。
(二)仪器的更新换代要做到位
对于仪器的使用和换代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跟着时代的需要进行改革,用来完善仪器中存在的误差问题,仪器对于的计量机构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测量仪器,也是对于其下各行业的检测仪器,一旦出现任何瑕疵都会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是对工作的不负责,同时也不利于计量机构的整体发展。
(三)加强监管力度
高超的计量检测水平,保障产品的规格和质量,可以避免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对于计量机构来说,对于下面的监管都应该做到严格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要有利了各行业间的测量公平性。要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进行有效且有力的监督和管理,这也是对计量机构一个很好的沟通,以及互相监督。那么如何减少加强管理力度是计量机构面临很严重的问题,只有加强管理力度才能在检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仪器计量过程中的相应责任的推脱,能够加强业务中质量的提高,监管力度是计量机构重要的对计量管理的方法,会有效的增强计量机构的监管工作。
(四)仪器计量机构内部管理进行创新
计量机构内部的管理层进行创新和管理,仪器计量内部的创新包括:管理体制的创新、仪器的监管、仪器计量人员的管理创新。对于人员管理创新上就应该要加强对人员思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进项合理的改革是计量机构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人员技术的一个提高,在此基础上加强计量人员管理改革的方案,很大程度上减轻人员的盲目性。对于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上都会是一个很大的和进步。对于计量机构也是一项很好重要的创新和发展。
仪器计量管理是一种监督执法和协调的过程,实施资源优化配置,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世通仪器从完善计量检测方面探索如何提升计量管理水平。计量机构随着未来的发展会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员的失误,同时,也会减少计量机构中存在各种问题,会在社会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也是对工作人员的一种减负,对于仪器计量机构也是一种量化工作的表现。
一个企业真正是否有能力为仪器厂家进行仪器校准和仪器校正,与他公司的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体现企业实力的方式之一,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实验室设施和管理方面,让大家满意,让大家放心。
世通仪器实验室设施一一环境条件的设备,一般包括场地、建筑结构、室内布局、电磁干扰、振动。
具备必要的设施和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仪器检测与仪器校准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我们的内外环境不会影响仪器检测与仪器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一般地,只有影响仪器检测与仪器校准准确度,稳定性或操作的环境因素才需要控制。一般来说,环境条件应能满足三方面的要求:标准及规程的要求;特殊精密仪器设备的需要;操作人员本身的需要。
在实验室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仪器检测与仪器校准时,应对环境条件的影响给予特殊关注,并应对有关技术要求形成文件,即现场仪器检测与仪器校准的质童控制程序。
对环境与设施的总要求:
一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仪器检测与仪器校准的有效进行。
一必要的环境条件监控记录,监控设施应定期校准,有状态标识。
一对现场仪器检测与仪器校准中的环境条件应按规定进行控制。
一对相互有影响(交叉污染)的工作区域,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一保持良好的内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