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绿化对植物的选择原则:
1、抗性强
由于边坡的开挖和填方形成了的裸露边坡,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加之公路的土质边坡土壤瘠薄、坡度较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因此考虑立地条件的特殊性,用于绿化的藤本植物具备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2、景观性
边坡绿化除满足生态功能的需要外,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选择那些绿期长、叶色多变、花色或果色艳丽且花期、果期较长的藤本植物,能有效地改善公路沿线的景观,满足乘客、司机对旅途景观的需求。
3、重视乡土藤本植物的选择
选用一些乡土藤本植物或一些耐贫瘠干旱、生长旺盛的藤本植物,如地石榴、葛藤和爬山虎等。当地藤本植物在坡面的覆盖度达到60%以上时,追播部分当地固氮型速生草种,可达到原生态绿化效果。
4、生长速度快、生态功能强
高速公路边坡特殊的立地条件不利于藤本植物的生存和发育,因此作为护坡藤本植物要求出苗早、扩展性强、生长速度快、根系深而发达、固坡能力强,以便能迅速建立植物群落,尽快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较快完成对边坡的绿化,以满足景观和生态防护功能的需要。
5、适于边坡垂直绿化的攀援植物
我国攀援植物种类丰富,可栽培利用的藤本植物约1000余种,大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适用于垂直绿化,但目前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边坡绿化也就是所谓的边坡上植被的恢复和营造,主要是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通过在边坡上营造适合植物生长的基盘,靠植物根茎与营养土间的附着力以及根茎间的互相盘结来达到加固边坡、坡表抗冲洗的能力。边坡绿化生态防护不仅可以修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美化环境,能够拦截雨水、减缓径流和固结土壤, 有利于水土保持, 增强边坡的稳定性。人居安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植物作为边坡绿化的主体, 其选择恰当与否, 直接决定着边坡生态防护的效果。
植物选择基本原则
1. 安全性原则
边坡绿化应不用或者尽量少用大乔木,有利于保护边坡,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行车、行人的安全。
2. 生态性原则
宜多用草本或藤本植物为主,灌木和乔木为辅,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固坡固土能力强,能够较好地防止水土流失,起到生态修复和生态防护的作用。
3.抗逆性原则
因边坡多为裸露区域,具有一定坡度、土壤瘠薄且易发生水土流失,选用绿化的植物应具备较强的抗旱性和耐贫瘠性。
4.本地性原则
边坡绿化时应以本地乡土植物为主,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引进外来优良植物,选用适应性强的植物。
5.景观性原则
边坡绿化通常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宜选用绿期长、叶色、花色或果色艳丽的植物,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
根据不同区域边坡的特点和边坡绿化种植的目的,边坡生态防护的植物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 :
①适应当地天气,抗旱性强;
②根系发达、扩展性强;
③耐瘠薄、耐粗放治理;
④种子丰硕,发芽力强,轻易更新;
⑤绿期长,多年生;
⑥育苗轻易并能大量繁殖;
⑦播种栽植的时期较长。
边坡生态防护植物配置技术原则是采用以水土保持为主,兼具生态景观效果边坡防护。要考虑对整个植被进行逐步恢复,应以林草植物为主进行生态模式配置,有利于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和行车效果,有利行车安全。以适应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四季常绿并可体现有当地特色的景观效果;同时在选择植物种类时要坚持生物多样性,多科属结合,乔、灌、草结合,营建乔、灌、草结合的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生态景观群落,有效增加绿量和绿叶面积,挖掘单位面积上的潜在生态力,提高叶面积指数,整个绿化沿线注意立体空间上的线条变化和节奏感。但应在考虑气候、土壤、立地类型的基础上,选择耐干旱、耐瘠薄耐、抗污染、观赏性强的树种及草坪地被植物,既能适应当地土地条件,又能满足公路绿化的要求,达到功能、艺术、科学的统一。
公路边坡的植物定居后,在其群落结构中,仍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灌木属于从属的位置,因为草本植物早期生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耐贫瘠,这样可以尽快恢复边坡的植被覆盖,控制土壤流失,美化路容。但是这样的植物群落结构非常的不稳定,如果措施跟不上,草本植物过度发育,群落中的灌木很快就会因为营养、阳光、水分和其他资源不足而被草本植物“吃掉”,另一方面一旦草本植物把土壤中的营养捎耗到一定程度,很可能出现大面积的衰退,并且重新回到裸地的状态。这种现象已经在以往的高速公路植被恢复建设中已经是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