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重复使用医院纺织品经洗涤后还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终才送回到终的使用环节,烘干,整理,打包物流以及存储的环节中容易被污染,医院感染的预防重在管理,整个服务流程中的管理容易出现盲区导致感染事件的发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按织物种类选择进行熨烫或烘干,由于经烘干后需要熨烫或者折叠,甚至部分有破损的纺织品需要修补,在这个环节中会需要员工进行手工上料以及打包,由于经过熨烫烘干,折叠打包后的纺织品将直接进入库房,对于不需要灭菌的纺织品来说,熨烫或者烘干工序中的热消毒将是后一道消毒工序,因此需要在烘干以及消毒环节确保消毒质量,严防洗涤后医用织物的二次污染以及消毒清洁质量的保持。
在熨烫或者烘干工序中检查检查纺织品的清洗是否干净,发现仍有污渍时需重新送回脏区进行洗涤,由于熨烫或者烘干机的工作原理为热交换加热蒸发水分,要确保每批次烘干所有物品经烘干冷却后的完全干燥,由于本身工作环境中需要大量的热源(蒸汽或者导热油换热),造成干净区工作区域内温度不均匀,同时空气相对潮湿,一定要严格控制区域内的空气干燥度;烘干以及熨烫工作中需要人工上料,机械或者人工整理打包,所有操作人员佩戴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要求。
经过烘干或者熨烫整理打包后的医院纺织品,将进入干净纺织品存储区域,根据物流安排送回医院各使用部门科室,应做到:
对于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治医院的纺织品尽量采用按套封装,严禁脏污纺织品与干净纺织品混装,以避免在运输以及发放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根据使用科室的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封闭运送车或容器或加防尘罩进行发放;不仅要考虑“清洁”巡回路线和“脏”巡回路线,还应考虑不同流程的物品经合适保护后在同一巡回路线能交叉而没有危险,避免对运输环境产生污染或者被污染
清洁织物应分别存放于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的盛装容器、柜架内,并有明显标识,清洁织物存放间内严禁堆放污物以及无关的杂物;
清洁织物存放时间过久,如发现有污渍、异味等感官问题应重新洗涤;
清洁织物存放间应采用货架存放,货架离地、离天花板距离各为30 cm,离墙距离为10cm;保持室内整洁与干燥,室内的湿度控制在60%以下为宜;
严禁人员在室内休息与饮食;保持存放间的门始终处于关闭状态;织物发放执行先出的原则;
有条件的地方定期对清洁织物进行常规微生物学采样检测;
清洁织物储存发放区(间)环境应进行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不留死角;
发放清洁物品的运送车、容器等工具应每日清洁,有污染时消毒干燥后备用。
医院建立集中地巾清洗消毒中心,并严格按照规范,采用卫生隔离式的标准,将洁区、污区和存储区分开。按照不交叉不逆流的原则将使用过的脏污织物回收至污区,随后通过双开门隔离式医用清洗消毒设备对地巾进行清洗消毒,再将洁净的地巾布巾取出放入医用地巾烘干系统内进行机械干燥,随后将干燥的地巾存储到干燥密闭的容器中。通过这样的流程,可以将医院环境因织物感染的风险降到低。
地巾热力消毒的A0值≥600,相当于80℃作用10min,90℃作用1min,或93℃作用30s,这样也可以让医院地巾布巾达到使用标准,进一步降低了医院由织物引发的感染风险。
将全院各临床科室使用过的拖把抹布进行集中收取,统一送至医院拖把抹布清洗消毒中心,通过化全自动机洗、消毒后,再由专人专车配送至各单元供保洁员使用。
,建立立的清洗消毒中心。针对全院的拖把抹布进行集中清洗和消毒。根据医院开设的各单元数量及工作量测算,配置洗衣机和烘干机等设备,专职人员负责清洗消毒、下收下送工作。
第二,制订管理制度和加强人员培训。根据服务内容,明确了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规定执行。
第三,制订标准化操作规范。结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制订标准化操作(SOP)流程:收取→预处理→清洗→烘干→整理→发放。
第四,明确拖把抹布使用规范。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做到“使用三规范”:一是拖把一用一消毒:保洁员的拖地洁具可一用一消毒,限定每个拖把的使用范围和清洗消毒程序。二是每个房间用拖把擦拭地面时,有一块湿(沾有消毒液或清洁液)、一块干(擦干、防滑),不用担心房间内因擦地造成的交叉污染。三是抹布实行一桌一巾:根据不同功能区(如病房、治疗室、卫生间、办公室等);然后做到“一桌一巾”擦拭物体表面,不把一个桌子上的细菌带到另一个桌子上。
医院后勤集约化消毒配供新模式,不仅改变了拖把抹布的清洗消毒方式,更是从医院感染管理防范、薄弱环节改进及流程管理规范上具有很大的临床实践意义,提供后勤服务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