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瓷器鉴定机构:
开片(也叫冰裂纹)。这里说的开片可以理解为釉裂(和哥釉二个概念)。我们在整个明清瓷器上都会看见这种现象,从永宣一直到晚清都有。是烧制完成后,出窑后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引起胎釉收缩比不同,而在釉面上产生的开片(比如煨瓷就是这个缘由),但和受外力冲击形成的“惊釉”有本质区别。釉面开片在明代早期瓷器上看见的相对比较多,其他朝代器物的底釉也有见。而对于某些器物来说,这些也都是一个重要的鉴定参考旁证。
旋纹。器物底部旋切和拉坯留下的螺旋纹痕迹。历朝历代生产的陶瓷器都有。或舒朗或紧密,旋纹间隔不同、粗细不同,而反映出来的相对年代也会不同。旋纹的特征是根据当时的转轮速度和拉坯、旋切的速率而定。旋纹一般都在无釉的胎上面比较常见,但有些旋纹在釉下还可见到。基本的的判断是旋纹间隔越粗,说明转轮速度越慢,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是年代相对远一些,反之机械转动越快说明技术更成熟,到现在电动马达转速就更快、更稳定,出现的旋纹就更细密紧致。从仿品角度上来观察,晚清很多仿前朝的大瓶大罐都故意做出很宽很深的旋纹来冒充前朝器物,我们可以留意观察。
棕眼(针眼):瓷器上一些烧制过程中形成的缺点,其实棕眼在器物的各个部位都会有,但以底部为多见。棕眼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但是康熙左右的瓷器底部尤为多见,以至于很多爱好者把是否有“棕眼”来作为鉴定康熙瓷器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征。但行家一般只作为一个加分项目,不作为主要的鉴定方向。棕眼的形成主要是胎质里的水分,经过高温烧造后产生水蒸气突破釉面而形成的,这和胎土的抟作工艺有关联,这也是康熙时期比较多见的一个现象。其他时期底部也有类似凹点,但许多没有形成突破而成为小洼。现在仿制也做棕眼,但比较机械了,我们可以找出那些不规则中的规则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