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器在历史上确实是非常名贵的,因为其烧制难度实在太大。十窑九不成,一窑里面就算烧出红色来,也多数是那种败色,后人比方如猪肝色一类,真正的宝石红瓷器,极为难得。所以后人形容古代的红瓷说,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至难同。古代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不论是元明清哪一朝,都是稀罕物。都是贵比黄金的重器。只是到了清朝,宫廷才烧出了郎红,祭红等品种,相对而言稍微多了一点,也和其他品种的数量无法相比。
釉里红,就是用铜为颜料在瓷器胚胎上彩绘,然后罩上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的品种。和青花瓷不同的是,釉里红原料虽然似乎到处都是,也不需要进口,其烧制难度却比采用进口氧化钴原料的青花瓷难上百倍。我这么跟你说吧,元青花相当于用黄金为原料彩绘,而元釉里红采用的原料只不过是铜,烧出来的,元釉里红瓷在当时却远远贵于青花瓷。
当代仿品为什么便宜呢?就因为元青花彩绘原料成分配比已经被攻破和公开。只需要按照这个方子抓药,基本上烧出成功的釉里红问题不大了。
元釉里红烧制成功的第二个关键是窑温。由于铜元素烧成红色的温度范围高(都在1300度以上),烧成温度范围窄(古代在20-50度之间),古人烧柴很难把葫芦窑烧到那么高的温度,几十度的温差,在没有现代测温仪器的时候,也极难掌握。所以成品率极低。
元代景德镇放弃了烧了几的龙窑,该有馒头窑,又在馒头窑的基础上升级为葫芦窑。到明代发明了所谓镇窑,窑炉结构的改进,都是为了适应高温釉下彩瓷的生产的。煮饭的锅子不一样了,烧出来的饭菜味道也自然不同。现代所用的电窑,煤气窑,太过。所以成品率。对于古人而言极难的釉里红瓷器,也就从王谢之燕变成了寻常人家了。
釉里红瓷是釉下彩绘瓷中的一种,釉里红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的烧制难度,窑温温度误差大于两位数可能就成败笔,基本釉里红瓷是在还原气氛中制成,那什么是还原气氛呢?简单来说,釉里红瓷器是在窑炉经烧而成,釉里红属釉下彩,要经烧1200℃-1400℃而成,在高温烧制期间,窑炉得关着窑门,闷着火烧就叫还原气氛。如果窑内温度过低则色泽变黑,温度过高颜色就飞了,所以温度的控制需要在丰富的窑工掌握完烧。还原气氛烧的瓷器会更加细腻。
自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价位扶摇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在香港以940万港元为日本人拍走,据估计,此品当今若再上市拍卖,价位当在2000万港元以上!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万港元的创世界纪录价位在港拍卖成交。这一价位不仅是釉里红瓷品和明瓷拍卖之,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所创位纪录之一。至今,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位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几乎每件明釉里红瓷品,都能在拍卖市场上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影响所及,清初釉里红瓷品,在拍卖市场上价位也直追明瓷。历史上只有三个时期充分烧造过:元代、永宣时期、康乾盛世,其他时期非常。
釉里红系创烧于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元末,流行于明初。由于釉里红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缘故,至明中期后便逐渐消失了。在雍正、乾隆期间,又推出了青花釉里红。所谓青花釉里红,是将青、红两种釉下彩绘于同一器物上的装饰。
在透明釉的覆盖下,经高温煅烧而成。改变了以前只绘一色之单调。青红两色互相衬托,显得分外娇娆,令人赏心悦目。清康熙年间又烧制成功了失传已久的釉里红,其呈色较为稳定。到雍正期间,色调鲜红的釉里红,显色稳定精美;所绘制的图案,烧制后线条清晰,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釉里红烧制条件苛刻,对窑室气氛要求比青花严格,故成功率低。加上烧制时工艺技术掌握难度大,从元末和洪武烧制的釉里红器皿来看,红色多数不够,呈色偏向灰褐,色鲜的极少。而直到永乐、宣德时才烧出呈色红艳如宝石的釉里红,但产品甚少。到了成化时由于工艺简便的釉上彩代替了釉里红,造成釉里红一度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