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汉代碧玉盘市场价值如何
玉的道德化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玉德的具体内容前后也有变化。根据先秦和汉代的文献记载,儒家学派赋予玉的美德,计有十一德、九德、七德、六美(德)、五德诸说。如《礼记·聘义》载,玉具有仁、知(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美德。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部》载:“玉,石之美有五德者。”玉具有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德。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玉德学说就不断发展演变,其趋势是从繁杂到逐步精简。汉代继承了先秦的玉德学说,并在具体内容方面进一步精练。
此外,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所谓“德”,是指玉的质地。所谓“符”,是指玉的颜色。先秦时期,玉德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学派的道德信条附会于玉的各种物理性能,范围只限于玉的质地,而未涉及玉的外观美,这就是先秦论玉贵德不贵符的具体表现。
两汉时期,不仅在玉德观念上有所发展,而且在玉德与玉符的关系方面,也有明显的思想认识变化。《说文解字》解释“玉”所以不同于“石”者有两点,一是美,二是有五德,这就将玉的外观美提高到与玉德并重的地步,也就是既重“德”又重“符”,人们对玉的认识比以前更全面了。这也是汉代玉文化有所创新的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