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我国镁产业运行总体平稳,产量、出口量持续增长。目前全球原镁产量主要来自于中国,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学会统计,2019年,我国原镁产量为9.69×105t,同比增长12.2%;在价格方面,受供给增加影响,原镁均价为15949元/t,同比下跌3.3%,镁冶炼企业实际盈利水平同比小幅下降;在资源消费及市场方面,我国镁资源的消费量为4.85×105t,同比增长8.6%,增幅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但国外对镁资源需求回升,我国2019年全年累计出口各类镁产品约4.52×105t,同比增长10.2%,出口量占我国镁产量的46.6%。
我国积极开展了镁合金材料的研制工作,在稀土镁合金、大尺寸铸棒、大型复杂件的工程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制的部分高强镁合金大尺寸复杂铸件、高强耐热镁合金大规格挤压型材/锻件等达到世界水平。具体来看,2019年,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研发和生产整合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的锻造镁合金轮毂在汽车主机企业得到应用。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研究中心开发了新型轻质镁稀土合金材料,成功应用于直升机关键复杂承力部件,轻量化效果显著,并已实现批量稳定制造,填补了我国新一代直升机用高强耐热镁合金材料空白。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AT、AE、VW系列等40多种新型镁合金,其中有16种合金成为国家标准牌号,十几种合金得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东北大学开发了大规格镁合金扁铸锭生产技术,目前能够生产大截面为1450mm×400mm的镁合金大扁锭;开发了镁合金宽幅板带卷轧制成套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中南大学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发出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压铸镁合金和稀土镁合金批量生产技术,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大幅降低了稀土镁合金产品的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我国镁合金材料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在应用上整体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同时,相关战略政策的执行率较低,关键工艺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设备大多依靠进口。研发所需的技术和设备常受国外出口限制,使得镁合金材料的研发面临困难,尤其是许多核心材料的研发举步维艰、性能提升缓慢、产能也严重不足。另外,相关企业研发、生产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较低,标准、检测、评价、计量和管理等支撑体系缺失,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一致性需要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