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情日志】巴尔干怪奇雕塑合集
原创: 梁业> 匯澳传媒RECAP853 2017-08-16
“
上世纪6、70年代,南斯拉夫Josip Broz Tito在巴尔干半岛大量建造公共雕塑,并放在二战发生的地点。随著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雕塑意义亦变得扑朔迷离。摄影师Jan Kempenaers将之辑录成摄影作品《Spomenik》,让世界人民共同猜测背后的存在意义。
”
雕塑,特别是公共雕塑,有甚么用?
有人说是观赏,有人用来崇敬,有人觉得地方空旷要找些块头摆摆,有人单纯觉得城市要有点艺术气息。
然而有相当多的时候,市民其实并不知道公共雕塑是用来干啥,特别是巴尔干半岛的歷史遗迹。
上世纪6、70年代期间,南斯拉夫Josip Broz Tito便在巴尔干半岛大量建造类似图腾类的大型公共雕塑,形状似星月、爆破,人像、方舟,连同不明就里的,一应俱全,放在二战发生的地点,或集中营的旧址。
随著90年代南斯拉夫解体,雕塑的意义亦随之变得扑朔迷离,剩下沉甸甸的躯壳,在自古纷扰不断的巴尔干半岛,等待歷史风化,又或等待歷史中註定到访的游人,凝视间产生别具风情的意义与想像。
编者註:南斯拉夫解体,分裂为现时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马其顿、蒙特内哥罗、塞尔维亚,以及塞尔维亚境内的两个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摄影师Jan Kempenaers遂将之辑录成摄影作品《Spomenik》(意即:纪念碑),让全世界人民共同投入猜测灰白大墙背后的存在意义。
以下节录部分作品:
作品名:Kosmaj。
作品名:Tjentište。
作品名:Kozara。
作品名:Kruševo。
作品名:Niš。
作品名:Kadinjača。
作品名:Knin。
作品名:Ilirska Bistrica。
作品名:Mitrovica。
作品名:Korenica。
作品名:Ze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