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市场上翡翠大多来自缅甸北部的雾露河(江)流域第四纪和第三纪砾岩层次生翡翠矿床中。它们主要分布在缅北克钦邦地区,南北长约240km,东西宽170km。1871年,缅甸雾露(又作乌尢,乌龙、乌鲁)河流域发现了几大矿床,其中矿床有4个,它们分别是度冒、缅冒、潘冒和南奈冒。原生矿翡翠岩主要是白色和分散有各种绿色色调及褐黄、浅紫色的硬玉岩组成,除硬玉矿物外还有透辉石、角闪石、霓石及钠长石等矿物,达到宝石级的绿色翡翠很少。
“段家玉”、“寸家玉”等一些价值连城的玉中,还出现了赵连海、张宝廷、刘采等诸多靠采玉或市玉而为巨富的“翡翠大王”。 [6] 张志淳《南园漫录》载:“成化庚子,太监王举索宝石不获,遂疏其(孟密)叛木邦之罪,请征之。”一索宝未遂便刀兵相加,“宝石”之“重”可见一斑。“段家玉”、“寸家玉”历久不衰。
颜色从黄到棕黄或褐黄的翡翠,透明程度较低。这一系列颜色的翡翠制品在市场中随处可见。它们的颜色也是硬玉晶体生成后才形成,常常分布于红色层之上,是由褐铁矿浸染所致。在市场中,红翡的价值黄翡,黄翡则棕黄翡,褐黄翡的价格又次之。但也有因人的喜爱及饰品别具特色而使其价格有别于常规的情况。黄翡有两个种,黄到棕黄色,一般称为金秋种,似秋收时节的农作物,棕黄到褐黄又称酱釉种,色似瓷器的酱釉,也称种老。
宝石级翡翠主要产自北部,它是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互相挤压而形成的,俗称滇缅宝玉石成矿带,属于高压低温条件形成。
翡翠是在高压背景下和高温、中温低温环境下经热液作用、接触交代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等形成的,组成的矿物成分、结晶程度、晶体形态、晶粒大小和矿物彼此之间排列关系复杂多样,结构类型也干变万化。
其结构主要为:纤维状变晶结构。矿物的形态主要呈针翡翠状、纤维状和少量的长柱状。这种纤维状的矿物形态,一般形成于强大的定向侧压和中低压强的环境。矿物沿c轴单向发育。又分为:聚片双晶和解理面,如紫玉。
翡翠:又名翠玉,是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达到玉级的石质多晶体。
习惯上称翠或翠玉,是出产的硬玉,翡翠是一种玉石品种,它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仅仅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