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是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当今社会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则是更加重视。所以在设计时,要懂得挖掘小镇深厚的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依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传承等,才能做到树一帜。
历史古城通过更新设计恢复昔日的风采已是不可避免,如何在保护中落实“保护为主、抢救、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脉传承是古城更新设计的灵魂,在古城更新设计中尊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地方特色,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续保护,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城市空间和街区界面的创新设计,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的进一步提升。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设计面临着如何发掘出其自身城市特色的任务,而城市设计本身其实就可以被看作是个过程,将城市地段中的历史文脉要素融入进城市设计中,就可以创建出一个时间的维度.
外部环境景观可以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软质景观指的是绿地与植物种植配置和布局.硬质景观指地坪、地面铺设、雕塑及小品、景观建筑等设施.硬质景观直接被人们所感受的是来自步行环境,牢固、安全并舒适的步行环境是景观从功能上看基本的要求,为达到此要求就对地坪竖向、铺地、边缘、台地、踏步、坡道、护坡、堤岸、围栏、栏杆这些元素进行设计.古城景观元素就可以结合硬质景观中的一部分通过创造设计出具有古城韵味的当代环境景观.
青瓦斜屋面.
作为古城民居的传统屋面,所强调的是既需要主观刻意创造行人的停留空间,更需要停留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不强迫的,是一种景观意象的自然吸引.强调能够创造一个粘滞的空间,让人们能够"驻足以望,翘劲以望".同时,这个景观也是人们希望能够"引以为邻"的要素,正如同过去人们曾"逐水草而居",当今时代理应是逐城市景观而居.为此,这种以青瓦斜屋面为要素的硬质景观不能成为视觉的障碍,而应在尺度和造型上有所变化而成为能够满足人们心灵所需的物质空间.
古城一般就是指历史文化名城。根据《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古城的代表有平遥古城、青州古城等。
角台是于城墙四角、与墙身联为一体的墩台。每个角台上建楼橹一座,名角楼。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135°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 。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角台与角楼以其非同寻常的战略位置,在平遥城墙的历代维修工程中 ,每被列为重要项目。清道光 、咸丰间持续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残破的“四隅敌楼”(即角楼)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阁。楼的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瞭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歇山式,五脊六兽。传统的建筑艺术融进了军事堡垒之中。
城楼
指城墙上的门楼,是“城”的标志,其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平遥的城楼,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南、北二门的城楼为三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东西四门的城楼为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战争中,砖木结构的城楼是瞭望所,是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又是极其重要的射击据点。到了现代的守卫战中,其功能不足以为然了。
虽然古城的开发需要“经济效益”,而古城的商业模式开发本身是为了赚钱,但经济利益的多少绝不是衡量古城开发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指标,甚至也不应该是重要的指标。相反,是否有效保护了古城的物质载体和各类非物质文化、是否实现了古城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才是衡量古城保护与开发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