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备概述
水下履带式清淤机器人是一种设计用于水下环境,尤其是下水管道、涵洞这类狭窄且复杂空间内进行淤泥清理和排污工作的智能化机械设备。它融合了履带式行走、遥控操作以及清淤等功能,能够替代人工在恶劣、危险的水下工况作业,大大提高清淤效率和作业安全性,在市政排水、水利工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结构组成
履带式行走机构:
履带:采用高强度、耐腐蚀的橡胶或复合材料制成,内部嵌入钢丝等增强结构,以履带具备良好的柔韧性、耐磨性以及强大的抓地力。履带的设计使其能够适应下水管道、涵洞等底面不平整、湿滑的复杂地形,有效防止设备在行进过程中打滑或下陷,确保稳定移动。
驱动轮、导向轮与支重轮:驱动轮由电机或液压马达驱动,带动履带转动,为机器人提供前进、后退以及转向的动力;导向轮用于引导履带的运动方向,确保行走轨迹的准确性;支重轮均匀分布在履带上方,承担机器人的大部分重量,减轻对底面的压强,进一步增强在松软淤泥等地面的通过能力。
履带张紧装置:通过调节装置可调整履带的松紧度,履带始终处于佳的工作状态,避免出现脱带、跑偏等故障,延长履带使用寿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机器人行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清淤部件:
挖掘装置:常见的有旋转式挖斗、螺旋输送器等不同类型。旋转式挖斗类似小型挖掘机的挖斗,通过液压油缸驱动其旋转挖掘动作,能够深入淤泥中,将淤泥挖起并收集到特定的收集仓内;螺旋输送器则是利用螺旋叶片的旋转,将淤泥从一端输送到另一端,可连续不断地把淤泥从管道或涵洞内清理出来,其输送,且对淤泥的适应性强,无论是较稀的泥浆还是相对浓稠的淤泥都能有效处理。
抽吸装置(部分具备):对于一些流动性较好的淤泥或污水,配备抽吸泵及相应的管道系统,通过产生负压,将淤泥和污水一起抽吸上来,然后输送到的处理地点。抽吸装置的吸力大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浓度和厚度的淤泥情况,提高清淤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破碎装置(针对块状杂物):在下水管道或涵洞中可能存在一些诸如石块、砖块等块状杂物,为了避免这些杂物堵塞清淤设备或影响清淤效果,部分机器人配备了破碎装置。破碎装置一般采用液压驱动的颚式破碎机或锤式破碎机等结构,将较大的块状杂物破碎成较小的颗粒,使其能够顺利通过清淤部件被清理出去,保障清淤工作的顺畅进行。
动力系统:
电源供应:通常采用大容量的锂电池组作为电源,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能够为机器人提供较长时间的电力支持,满足一次下水作业的电量需求。同时,为了确保安全和防水性能,电池组会进行严格的密封和防护处理,放置在的防水舱室内。
动力驱动方式:针对不同的工作部件,采用不同的驱动方式。如履带式行走机构多由电动马达或液压马达驱动,清淤部件中的挖掘装置、抽吸装置、破碎装置等也主要依靠液压系统或电动系统驱动,液压系统具有输出力大、可调节性强的特点,适用于需要较大动力的挖掘、破碎等动作;电动系统则在控制精度、运行稳定性方面表现出色,用于对行走机构、抽吸装置等部件的驱动,两者相互配合,保障机器人各部分功能的有效发挥。
遥控与监控系统:
遥控器:为手持式设计,具备防水、抗压等性能,方便操作人员在水面上或安全区域进行操作。遥控器上设有多个操作按钮、摇杆以及显示屏等部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如 2.4G 频段的无线信号等)与水下机器人的接收装置相连。操作人员可以利用按钮控制机器人的启动、停止、清淤模式切换等功能,通过摇杆调节机器人的行走方向、速度以及清淤部件的动作角度、挖掘深度等参数,显示屏则可实时显示机器人的电量、工作状态、各部件运行参数等信息,便于操作人员全面掌握设备情况。
水下摄像头及传感器:机器人上配备多个高清水下摄像头,分布在不同位置,能够提供、多角度的水下实时影像,让操作人员清晰看到清淤作业区域的淤泥分布、管道状况以及是否存在障碍物等情况。此外,还配备有各类传感器,如深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机器人所处的水下深度,避免超过设计作业深度;避障传感器可检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当检测到障碍物时及时反馈信号给控制系统,使机器人自动避让或提醒操作人员调整行走路线,确保作业安全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