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交易市场也有许多虚假泡沫。正如明代沈德符所言,明代书画大家“荆关”“进参苏米”,道出了艺术市场的一般规律:市场在未启动前价格普遍低廉,有若静水;一旦启动,便一浪涌一浪翻滚,而且一浪高过一浪,中间会浮出虚假泡沫。明嘉靖到崇祯清楚地展现了这一过程。
中国古代书画自出现交易、进入流通后,就成为一种商品,具有观赏、交换、增值等多种价值。但是,由于古代封建社会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导致人们商品意识普遍淡薄,所以书画的交易规模相对狭窄,交易活动也不够规范。其主要是达官贵人和士人文化生活的一种补充形式。随着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书画鉴赏及流通才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
收藏书画,已经成为许多个人和公司的投资意向。的确,如果资金充足,可以将一些书画装点于居室、会议室,时时揣摩、欣赏,既能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又能保值、进而也能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保护文化遗产。
收藏国画,不仅能够提升我们个人的审美和品味,还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在国画投资收藏市场中,当代书画投资收藏的市场比例正在逐渐的提高,而且当代书画作品平均也在逐渐上升,呈现一个良好的趋势,所以当代书画收藏越来越受欢迎。
清代至民国,有诸如北京“琉璃厂”、上海“老城隍庙”等都是书画交易的场所。解放后,私家的古玩店铺逐渐合并,改为国家经营管理的文物商店或书画商店,正规的书画交易一般文物商店中进行。无论是古玩铺还是文物商店的书画交易,都是一对一的买卖关系,这种古代的书画交易方式至今还存在。但作为交易形态的转型,我们也看到了为书画交易提供平台的中介机构的出现,其标志是现代拍卖行的出现及成熟。
民间收藏的字画仅以明清以后时期多见,这是因为纸、绢本身难于历经数保存的缘故。再加上造伪者的混淆,所以有人认为古字画中相当部分是鱼目混珠。装演鉴别各个时代装横有其特色。如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大德四年"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碧天续为装核"。明代书画则在书画卷增加了引首,有的还被写上了字,立轴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书画的装核用料和技术形式都胜于明代,显得更为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