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产品:MCU单片、存储芯片、晶振、滤波双工器、传感器、射频IC、汽车芯片、定位芯片、耦合器。
STM32G071KBU6功能描述:
主流Arm Cortex-M0+ MCU,具有128 KB Flash存储器、36 KB RAM、64 MHz CPU、4x USART、定时器、ADC、DAC和通信接口,1.7-3.6V
其他型号:
STM32G071KBU6
VN7010AJTR
VNQ7140AJTR
VNH7100BASTR
VN7E010AJTR
STM32F207ZFT6
STM32F101RBT6
STM32F207IGH6
STM32L471RET6
STM32F030K6T6TR
STM32F427VGT6TR
STM32F407VGT6TR
STM32F334R8T7
STM32F402VCT6
STM32F103ZDT6
ST/意法常用型号备有大量现货,公司承诺所售产品均为原装,以信用为基石,诚意合作。
主营产品:MCU单片、存储芯片、晶振、滤波双工器、传感器、射频IC、电源管理IC、音频功放、驱动芯片、接口IC、蓝牙芯片、监控芯片、WIFI芯片、网络通讯芯片、汽车芯片、定位芯片、耦合器。
STM32F103VBT6特性:
STM32F103xx中密度系列集成了ARM®皮质®-M3 32位RISC内核,工作频率为72 MHz,高速嵌入式存储器(闪存高达128千字节,SRAM高达20千字节),以及连接到两条APB总线的大量增强型I/o和外设。所有器件都提供两个12位ADC、三个通用16位定时器和一个PWM定时器,以及标准和通信接口:多两个I2Cs和SPI,三个USARTs,一个USB和一个CAN。
这些器件采用2.0至3.6 V电源供电。它们的工作温度范围为–40至+85°C和–40至+105°C扩展温度范围。一套全面的省电模式允许设计低功耗应用。
STM32F103xx中密度系列包括六种不同封装类型的器件:从36引脚到100引脚。根据所选的器件,包括不同的外设集,下面的描述概述了该系列中建议的所有外设。
这些特性使STM32F103xx中密度系列微控制器适合各种应用,如电机驱动、应用控制、医疗和手持设备、PC和游戏外设、GPS平台、工业应用、PLC、逆变器、打印机、扫描仪、报警系统、视频对讲机和HVACs。
其他更多型号:
STM32F401CBU6
STM32F400RBT6
STM32F446ZEJ6
STM32F373RCT6TR
STM8AF6223PCX
STM32F429ZET6
STM32F401RBT6TR
STM32F103VBT6
STM32F030C6T6
STM32G070RBT6
STM32G070CBT6
STM32F207VET6
STM32H750VBT6
STM32F205VET6
STM32L451RCT6
ST/意法常用型号备有大量现货,公司承诺所售产品均为原装,以信用为基石,诚意合作。如需了解更多品牌,产品型号规格请咨询我们的销售人员。
主营产品:MCU单片、存储芯片、晶振、电源管理IC、音频功放、驱动芯片、接口IC、蓝牙芯片、监控芯片、WIFI芯片、网络通讯芯片、汽车芯片、定位芯片、耦合器。
STM32L151RCT6功能描述:
低功耗的STM32L151xC和STM32L152xC器件集成了通用串行总线(USB)与ARM的连接能力®皮质®-M3 32位RISC内核,工作频率为32 MHz (33.3 DMIPS),内存保护单元(MPU),高速嵌入式存储器(闪存高达256千字节,RAM高达32千字节),以及连接到两条APB总线的大量增强I/o和外设。
STM32L151xC和STM32L152xC器件提供两个运算放大器、一个12位ADC、两个DAC、两个低功耗比较器、一个通用32位定时器、六个通用16位定时器和两个基本定时器,可用作时基。
此外,STM32L151xC和STM32L152xC器件包含标准和通信接口:多两个I2C、三个SPI、两个I2S、三个USARTs和一个USB。STM32L151xC和STM32L152xC器件提供多达23个容性检测通道,可为任何应用添加触摸检测功能。
封装:LQFP-64
包装:tape and reel
STM32L4R5ZIT6
STM32L151RCT6
STM32H743IIT6
VNHD7008AYTR
VNQ810PTR-E
VN800PSTR-E
STM32F207ZGT6
STM32F205VGT6
STM32F103R8T6
STM32F722RET6
STM32G471RCT6TR
STM32L071V8T6
VND7050AJTR
VNQ7050AJTR
VND7030AJTR
ST/意法常用型号备有大量现货,公司承诺所售产品均为原装,以信用为基石,诚意合作。
MCU集成了片上外围器件;MPU不带外围器件(例如存储器阵列),是高度集成的通用结构的处理器,是去除了集成外设的MCU;DSP运算能力强,擅长很多的重复数据运算,而MCU则适合不同信息源的多种数据的处理诊断和运算,侧重于控制,速度并不如DSP。MCU区别于DSP的大特点在于它的通用性,反应在指令集和寻址模式中。DSP与MCU的结合是DSC,它终将取代这两种芯片。
单片微处理器的出现,为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方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而将单片微处理器应用于漏电保护开关是提高漏电保护开关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位的有效途径。
由于单片机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单片机由芯片内仅有CPU的处理器发展而来。早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将大量外围设备和C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计算机系统更小,更容易集成进复杂的而对体积要求严格的控制设备当中。
单片机诞生于1971年,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早期的SCM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成功的是INTEL的8031,此后在803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MCU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而传统的8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的32位Soc单片机主频已经超过300MHz,性能直追90年代中期的处理器,而普通的型号出厂价格跌落至1美元,的型号也只有10美元。
当代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