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廊,原是中国古建的一种形式,即 建筑 和建筑之间的连接构筑物,上有顶,没有围护结构。连廊设置一方面出于建筑功能上的要求,它可以方便两塔楼之间的联系。同时连体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和广阔的视野.
在中国古代,连廊的建造不仅与地域气候特点有关,更是与主人家的文化追求,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在气候湿热的江南,夏秋两季多缠绵阴雨,到了梅雨时节更是闷热异常,那时候的古人没有如今这么多的娱乐设施只能闷坐在房间中,而有了连廊,就可以斜倚听雨,吟诗颂对。如果主人家心思灵巧,将连廊建入庭院深处,更是在雨天都可以游园赏景,十分惬意。
在今天,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造型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了。这跟古典园林也不同,因为古代追求自然,当然也是因为并没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配合,古人们几乎没有想过要在植物外形上做手脚。这些优美的植物造型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为现代园林注入了新的活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文物古建筑也是一样,国内的许多古建筑长期只做保护未能开发,很多时候都没有真正发挥其价值,更有严重的会逐步消亡。比如国内的一些古建筑,名气不大,本身的旅游吸引力不强,又不能商用,只能默默的关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虫咬蚁蛀,经年累月,慢慢坍塌。
中国古建筑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这其实是从多角度来看的。例如从佛寺、道观等等一切的殿阁来看,尤其是大雄宝殿,就觉得光线不足,不只是一个殿,基本上所有的殿阁采光亮度都不足。究其原因,主要的是只有前窗,前面面阔五间时,那么就有四个窗子,中间是大门。窗子为2×1.5米的直棂窗,窗子小且窗根密集遮挡阳光进入,当然作为佛堂来说不必那么明亮,殿内光线暗淡给人一种神秘感。一进入殿内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佛教教理深远而不可测,使人们对佛更加敬仰。封建社会寺院、庙宇的光度不足还有一个原因,也就是这种殿宇进深比较大,靠天然采光达不到应有的光度。
中国古建筑还把方向作为重要设计方式之一,盖房子时,讲究朝向,无论建设任何房屋都要讲究朝向,那就是向阳,凡是造房时,主要房屋要向阳,即是向南,向阳当然房屋内部就明亮。虽然将房屋窗子的方向朝南,但是房屋内部光线仍然可能是不足的,这是采光窗普遍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