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29年,总发行量超过7.5 亿枚。该系列币分别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别为89.1%、84.5%、80.4%和82.5%;该币的外环主要是直齿边,另外,还铸有少量工字边和花齿边。
清代国币称为龙洋,以银币为主币,主要有光绪元宝、大清银币、宣统元宝等,总重量为(26.3--27克),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25.7856808克),其含银量89%进行铸造。
清朝灭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北洋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
。
造量
由于袁大头银元铸造的时间长,参与铸造的造币厂多,因此,存世的袁大头银元的版别是非常多的,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说1914年袁大头银元的版别就和其他年份都不一样,1914年袁大头银元的正面图案是袁世凯的侧面头像,上面的文字是:“民国三年”,在“年”字的后面没有“造”,其他年份的袁大头银元的“年”字后面都加上了一个字“造”。
极其袁大头金币
年时间内,就达379819210元。还有资料介绍,仅壹元“袁大头”就铸造了75000万枚,民国三年的“袁大头”至少到1929年还在铸造,但是存世量却非常少,好多在解放时期都被收回,重新融化。晚的是“O”版三角圆“袁大头”银元,上面虽然写着“民国三年”,但并不是民国铸造的,而是1951年期间由中国铸造,铸造局为沈阳造币厂。因为当时新中国刚,我国云南、西藏等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居聚的地区在货币流通方面只认可信誉高的“袁大头”银元,为了稳定边疆地区政治与经济,特别发行了该版银元,以“O”版和“三角圆”为暗记。后来该版币逐渐被中国人民银行收兑,民间所剩不多,是收藏的珍贵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