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真难管”,这是诸多家长对孩子叛逆的共鸣,却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其实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我国把11-12岁定为青春期早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所以国外也将其称为“狂躁期”、“困难期”等。
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
据调查显示,由于现今孩子所处环境较其父母所处环境复杂得多,所以他们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所以当孩子有些“叛逆”时,家长不于担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调整教育方法。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让大人顺心,也不让自己听从大人的!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观察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 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谦卑,放弃自己执着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平视他们的叛逆行为,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因此,教师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与老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更不要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意愿行事,做一个毫无主见的“傀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