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铸造量,那可真是不得了。单是民国三年这一年,就造了超过3.7亿枚袁大头银元。这么多银元,当时肯定到处都是。不过,这袁大头可不是只有一个样子,它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像是签字版、苏维埃版、甘肃版等等。每个版本的发行量都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那些发行量少的版本,现在就显得特别珍贵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袁大头银元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战争啊、政策变化啊,慢慢就不见了,或者被毁掉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新货币和经济,很多旧币都被回收熔炼了。这样一来,能留下来的袁大头银元就少了很多。现在呢,收藏市场越来越热,很多人开始对袁大头感兴趣。不少人都把自己手里的袁大头拿出来卖,也有很多人想买来收藏或者投资。这样一来,市场上能看到的袁大头银元数量也在变化。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清廷度支部以“一两银币,与各省旧铸龙圆,重量不同,奏宣以来,外间多以为不便使用”等理由,奏请“似不如改从七钱二分之制,以备推行”。奏准后,造币总厂依此试制通用银币一系列,面额计壹圆、伍角、贰角及壹角4种。其中主币设计,仅将丙午“中”字系列外环圈的水波纹饰缩小,去除部分文字,改岁次为“丁未”及单位为“壹圆”,俗称“丁未大清银币”。至此,原本主币重量定在七钱二分的币制再度搁浅,“丁未大清银币”成了光绪朝的末代银圆。可见大清户部造币总厂及其后面改厂名的承继者,或如北洋银圆局均没有铸造过“江西省造光绪元宝”的一两版样币或者代铸过七钱二分版。尽管在细节与当时的银圆相仿,属于仿制性的臆造币。“湖南省造光绪元宝(平库七钱二分)”埋没多年,始终不为国人注意,直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人李察·伟德对中国机制币进行研究时,在伯明翰造币厂收集资料时,发现这一样币及其七钱二分的冲模一只,三钱六分正背面冲模各一只。对此,伟德于1974年英国集币学会年度会刊发表了论文,尔后才为泉界所知。1975年,湖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样币首度现身美国公开拍卖,以15500美元成交,创中国钱币价格突破1万美元的记录。2006年北京诚轩春拍出现湖南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三钱六分及三分六厘各一枚,分别以总价人民币236.5万元、90.2万元及57.2万元成交。此枚即是李察·伟德于1974年年度会刊上所披露的湖南七钱二分银圆。由此类比可知,所谓大清造币厂铸造的“江西省造光绪元宝”样币平库一两版,若确实存在的,一定会引发泉界震撼。
回收古钱币,辛亥革命时期“民国”货币铸造体系的基本制度。辛亥革命爆发后,起义各省军纷纷接管清旧有的造币厂。“民国”南京临时把江宁造币厂分厂改称为民国江南造币厂,随后该厂改称“民国”财政部造币总厂。民国元年,3月初孙中山批准了《造币厂章程》十二条规定“造币厂归财政部管辖,掌握造国币一切事宜。”“造币厂暂设总厂于南京,设分厂于武昌、广州、成都、云南四处。如再添设分厂,须呈明大批准,其分厂统归总厂直辖。”后来情况有变化,由于“负监督全国造币分厂之责”的造币总厂并未设立,以致各地造币厂的铸币也多自成体系,五花八门,式样繁多。南京铸币厂开铸开国纪念币及其主要形制。从辛亥年到壬子年,“民国”南京临时成立之后,因“储金有限,猝办为难”,故决定先鼓铸纪念币。南京造币厂当年开铸了孙中山人像壹圆开国纪念金银币和银质、铜质辅币。该币未铸面值,当贰角使用。立的部分省军造币厂铸行银币与银辅币、铜元的情况。在各省军接管当地造币厂开始铸行货币,有银币与银辅币、铜元两种。其中,只有四川、福建、广东、新疆4个省份铸行了银币与银辅币。铸行铜元的省份有江西、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广东、云南、福建和新疆等省份,这些铜元包括江西大汉铜币、江西十八星铜币、安徽十八星铜币、湖南十八星铜元等。江西军铸行铜元的基本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江西大汉铜币。早在各地铸行开国纪念铜币之前,于1911年末,江西省铸造了早体现革命政权建立的铜币,即辛亥大汉铜币。其正面中央有一阴文“赣”字,四周为“大汉铜币”名称,外围上有“江西省造”,下为“当制钱十文”,左右为“辛亥”干支纪年。背面中央十八个圆星,寓有统一中原十八行省共同缔造共和国之意。另一种是江西十八星铜币。其正面中央为团花星,四周为“江西铜币”名称,外围上有“民国”,下为“当十”,左右为“壬子”干支纪年。背面中间为一个大圆点与十八个小圆点连成棱角状的“十八点星图”,外围英文“KIANG-SEE”(江西)和币值“TEN CASH”(当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