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2019年广东省领域研发计划“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专项

新浪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百度新首页
取消

2019 年度广东省领域研发计划
“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专项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突
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以及广东省推动建设
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大工程有关部署要求,提升广
东省及港澳地区自然灾害防治、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救
援能力,启动实施广东省领域研发计划“防灾减灾与应
急救援”专项。
本专项按照“问题导向、防减救结合、系统集成、统筹
突破”的总体要求,面向广东省及港澳地区自然灾害防治、
公共安全保障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
事故灾难防控形势严峻、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加大、社会
安全面临更大压力等问题,围绕监测预警、应急救
援、工程防御等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研发,以单灾种和多灾
种相结合,以防灾为主、防减救灾相结合,推动防灾减灾与
应急救援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及示范应用,强化重大
自然灾害、特大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
综合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城市生命线工程防御体系建设,
为保障广东省及港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社会持
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保障。2019 年度支持专题及
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
(专题编号:20191101)
方向 1:台风大风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发
与示范
(一) 研究内容。
基于登陆台风观测和野外科学试验,揭示粤港澳大湾区
登陆台风大风精细结构,研究台风大风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影
响机制;建立基于 FY(风云)卫星资料的海面大风数值预
报模式和台风阵风客观预报模型,研发登陆台风大风与近海
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与图像识
别的台风预报技术、台风主客观智能融合订正技术和台风大
风卫星监测技术,研发台风初始涡旋的实时识别及延长台风
预见期的台风发展趋势、空间影响预报技术;建立集卫星监
测、数值预报和智能网格为一体的广东省登陆台风大风精细
网格实时监测与预报系统;实现对广东省及港澳地区大风灾
害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和近海风暴潮监测预报。
(二) 考核指标。
1.提出大气边界层湍流与阵风的关系和影响台风大风的
关键影响因子,研发出 1 小时更新 1 次的台风大风监测系统
和 12 小时更新一次的 0~48 小时逐小时海面大风与风暴潮
预报系统。台风海上大风监测、预报产品在陆地和沿海空间
分辨率达 2.5 公里,在南海海洋空间分辨率达 10 公里;近海
风暴潮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优于 2.5 公里;24 小时内近海 6
级以上大风数值预报各级别累积 TS(Threat Score)技巧评
分从 0.4 提高到 0.45。
2.集成 5 套以上实时南海海洋气象观测系统、30 个以上
岸基气象观测站和 2 个以上岛屿或岸边代表梯度风观测站点
的 1 年以上的观测资料。
3.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 3 个以上,实现不
少于 2 项研究成果的行业应用示范。
4.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3~5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
1 项。
(三) 申报要求。
科研院所或高校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
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项目示范须在广东省内气象、
海洋、应急等行业开展。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左右。拟支持 1 项,支持 500 万元左
右。
方向 2:重大群发性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及快速响应关键
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
(一) 研究内容。
针对广东省山地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的
特点,研发基于物理过程和数值计算的群发性灾害及灾害链
分析模型,研究强降水诱发区域群发性山地灾害风险预测技
术,研发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多尺度多灾害点协同监测和预警
技术,构建融合北斗卫星、无人机、三维激光和分布
式光纤地面传感网络等的“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预警技术
体系;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构建以 5G 为主、以
GPRS/3G/4G 为辅、多频段互补的灾害信息实时传输网络,
研究“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中继系统及极端环境下的灾害信
息传输可靠性保障技术,实现灾害数据实时感知、现场汇聚、
同步回传;研究秒级数据采集大视场微变感知雷达监测技术,
研发雷达图像秒级快速重建及多属性信息一体化提取等关
键技术,研制山体滑坡应急监测快速响应微变感知雷达应急
抢险装备;形成“多维监测、三维模拟、精细预警、应
急”多位一体的灾害预警与应急抢险监测全过程技术,在广
东省灾害高发区建立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的全链条成果应
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1.研发出坡面尺度下的基于物理过程和数值计算的群发
性灾害及灾害链风险预测模型及强降水诱发区域群发性山
地灾害风险预测技术,研发地质灾害“天空地”一体化协同
监测预警平台 1 个、适用于广东省群发性山地灾害的精细化
预警产品 1 套,山地灾害三维建模分辨率小于 0.1m,单次监
测和建模作业时长小于 1 小时,单次灾害模拟范围不小于
5km2,灾害预警空间精度小于 1km2,并在广东省内应急管理
机构示范应用。
2.研制出非接触式无轨道山体滑坡应急监测快速响应微
变感知雷达应急抢险装备 1 套,达到不低于 IP54 的工业防护
等级,可在雨天和雾天连续工作 24~72 小时,雷达连续监
测并发出有效预警时间间隔不超过 6 秒,形变监测精度优于
1mm,监测视场范围不小于 90°,俯仰向不小于 45°,1km 处
分辨率优于 0.3m(R)×4.5mrad(A),有效监测距离达到 2km,
具备将形变与地表分区特征等多层信息(不少于 5 层)一体
化提取和叠加功能,具有自动剔除工程机械抢险作业、植被
移动等干扰因素能力,并在广东省内开展示范应用。
3.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5~10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
于 3 项。
(三)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
指标。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左右。拟支持 1 项,支持 600 万元左
右。
专题二、典型事故灾难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及
装备研发与示范(专题编号:20191102)
方向 3:化工聚集区事故灾难监测预警与应急救援关键
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示范
(一) 研究内容。
针对广东省化工生产和储存聚集区潜在的易燃易爆有
毒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燃烧、爆炸等重大事故灾难风险,
基于红外光谱、热成像等技术,研发化工聚集区危险源在线
智能监测技术及装备,实现远距离轮巡及快速识别危化品泄
漏源;研究化工聚集区时空一体多源数据融合的多米诺效应
事故仿真与预警技术;研究易燃易爆危险品典型事故(泄漏、
火灾及次生灾害)演化、事故现场三维态势研判技术,研发
事故态势推理推演系统,实现智能化指挥决策支持;研发针
对化工聚集区危化事故的基于云端协同模式的侦察灭火洗
消三合一多功能机器人;研发集数据实时监测、事故仿真预
警、智能辅助决策等功能为一体的实战化应急联动指挥平台。
(二) 考核指标。
1.研发出远程化学气体泄漏侦检装置,建立危险化学品
红外光谱数据库,数据库种类不少于 100 种,监测距离不小
于 2km,现场污染态势图生成时间不大于 5 分钟。
2.研制出侦察灭火洗消三合一机器人,协同感知和侦测
事故现场易燃易爆有毒气体和环境参数不少于 20 种,具备
全景 1080p 音视频;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自主协同消防水
炮跟踪火源,火源位置捕捉距离不小于 60m,捕捉
精度小于 20cm;采用全地形底盘技术,续航时间不少于 10
小时,越障高度不小于 350mm,涉水深度不小于 500mm,
灭火水流量不小于 150L/s,具有后台控制切换功能,可在适
宜用水或不宜用水的不同场景下应用;洗消溶液体积不小于
50L;可在易燃易爆危险场所作业,耐高温不低于 300℃;具
备智能集群多机协作控制功能,可同时兼容不小于 20 台机
器人同时协同作业,多机协作定位误差不大于 10mm。
3.研发出多米诺效应事故仿真系统,实现多米诺效应事
故的快速预警,提前预警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研发事故态
势推理推演系统和实战化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在 20 分钟内
完成事故现场三维场景构建,建立化工聚集区事故应急资源
调配模型 4 个以上,在 1 分钟内实现应急资源调度响应并提
出应急辅助决策方案。
4.在广东省内不少于 2 个化工生产和储存聚集区开
展实战化应急联动指挥综合示范,并在广东省内应急管理机
构示范应用。
5.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15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
于 3 项。
(三)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
指标。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左右。拟支持 1 项,支持 1000 万元
左右。
方向 4:油气储运重大基础设施灾害防御关键技术及装
备研发与示范
(一) 研究内容。
针对台风、雷电、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和腐蚀、泄漏、
火灾、爆炸等事故灾害对油气储运重大基础设施的影响,研
究多灾种耦合下重大基础设施的脆弱性评估技术及防御系
统的韧性评估技术;研发多灾种、多物理场、多情景耦合条
件下油气储运重大基础设施灾害及衍生灾害评价技术;开发
多灾种耦合下长输管道、大型储罐(库)区、场站等油气储
运重大基础设施事故综合仿真系统;研发地质灾害下基于物
联网的设施本体安全性监测系统;研制增强油气储运重大基
础设施灾害防御系统韧性的装备;研制油气储运重大基础设
施事故智能探测与救灾装备;研发基于大数据深度挖掘和智
能算法的储运设施泄漏监测、集成联动、智能决策、快速处
置一体化智慧平台,并在广东省内开展应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1.形成多灾种耦合的油气储运重大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估
技术方法(含分级标准)1 套、防御系统韧性评估技术方法
1 套,制订韧性评估技术指南(或规范)1 项;形成长输油
气管道及设施衍生灾害评价技术(含分级标准)1 项。
2.研制出多灾种耦合作用下增强油气储运重大基础设施
防御系统韧性的装备:大型储罐罐底和油气管道泄漏定位检
测设备各 1 套,定位精度不低于 5%的传感器间距,误报率、
漏报率均小于 10%;研制立式、卧式和球形等不同类型储罐
的设备消能减震隔震装置各 1 套,震动反应减少 60%;长输
油气管道及设施衍生灾害快速预警装备 1 套,预警时间小于
10 秒。
3.研制油气储运重大基础设施事故智能探测与救灾装备,
包括:基于无人机的大型储罐(库)区联动灭火智能装置 1
套,实现多灾种、多物理场、多情景耦合条件下油气储运设
施事故的无人机影像智能探测,响应时间不大于 3 分钟;长
输油气管道多米诺效应事故抢修夹具 1 套、管体缺陷环氧夹
具智能修复装置 1 套,泄漏孔径比为 5%输量以下的事故处
置时间在 45 分钟之内,5%输量以上的小于 2 小时,事故有
效处置率大于 95%,管体缺陷修复操作时间控制在 90 分钟
内。
4.研发出多灾种耦合下油气储运重大基础设施脆弱性和
韧性评估系统 1 套;设施灾害及衍生灾害评价软件至少 1 套;
设施事故综合仿真系统至少 1 套;研制地质灾害下基于物联
网的设施本体安全性监测系统,位移精度 1mm,变形精度≤5
个微应变;建立满足台风、洪水、滑坡等灾害防御要求的油
气储运重大基础设施数据标准体系 1 套,建立一体化智慧平
台,实现数字化管理、远程数据共享、应急响应决策和联动
指挥功能,应急响应预案可靠性超过 90%。
5.项目成果在广东省境内跨越粤东、粤西区域的大型复
杂长输管道,以及不少于 2 座大型储罐(库)区进行应用示
范。
6.起草完成行业或地方标准送审稿不少于 5 项。
7.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0~15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
于 9 项。
(三)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
指标。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左右。拟支持 1 项,支持 1000 万元
左右。
方向 5:层建筑火灾监测预警与灭火救援关键技术
及装备研发与应用示范
(一) 研究内容。
针对城市层建筑火灾风险高、火灾扑救困难、人员
疏散逃生困难等问题,研究基于全域感知数据深度学习的火
灾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初期火灾智能预警分析模型、人员智
能疏散模型和火灾扑救数字化预案,研发层建筑火灾三
维监测预警平台和消防安全管理云服务平台;研制火灾蔓延
情况下集侦察、破障、灭火、救援于一体的新型系留式无人
智能灭火救援装备,形成基于跨越层建筑人字形绳索通
道的多机协同灭火救援作业平台,并在广东省内典型城市开
展应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1.研发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云服务平台,实现消防
设施数据实时汇集与动态可视化展现,支持传感数据、视频
结构化数据、文本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的批量及流式接入,
消防感知网络可接入设施类型不少于 20 种,支持 TB 级数据
实时治理、聚合。
2.研发层建筑火灾三维监测预警平台,火灾风险预
警类别不少于 10 种,火灾预警分析模型不少于 2 种,实现
单层、建筑单体、多建筑群等三种尺度的火灾风险智能评估,
量化风险评估指标不少于 20 个。
3.研发基于边缘计算的多传感器视觉融合实时定位、疏
散路径立体规划与室内外一体化导航技术,建筑内部人员分
布热力图更新时间不长于 5 分钟,室内人员定位精度达亚米
级,自动生成智能疏散方案时间不长于 2 分钟,个人终端接
收时间不长于 30 秒。
4.研制新型系留式无人智能灭火救援装备,包括(1)绳
索布放无人机:有效载荷不低于 20kg,抗风能力≥6 级,具
备火情侦察和建立绳索通道功能,牵引布放绳索长度可满足
建筑使用,绳索通道负重>2000kg,抗拉强度不小于 3000 kg,
耐高温性能不小于 500℃;(2)升降负重机器人:重量升降
速度>0.5m/s,具备视频传输、广播系统、应急供电、断电稳
定悬挂等功能,断电应急工作时间>5 分钟;(3)悬挂式遥控
灭火平台:牵引高压水带高度不小于 150m,灭火剂供给强
度>8L/s,有效喷射距离>40m,水平覆盖角度>180°
;(4)悬
挂式遥控救援平台:可在室外建立第二负重绳索固和器
材人员转运平台,可携行物资或人员重量:上升阶段不小于
250kg,下降阶段不小于 1000kg。
5.形成基于跨越层建筑人字形绳索通道的多机协同
灭火救援作业平台,在广东省内典型城市层建筑物业部
门及省消防救援部门开展应用示范,示范应用层建筑覆
盖高度达 200 米。
6.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5~10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
于 2 项。
(三)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
指标。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2 年左右。拟支持 1 项,经费 800 万元左
右。
专题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紧急医学救援关键技
术及装备研发与示范(专题编号:20191103)
方向 6:粤港澳大湾区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紧急
医学救援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示范
(一) 研究内容。
基于病原生物、人口特征、气象、不同灾种伤情伤类等
数据库,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粤港澳大湾区突发急性传染病
(包括经空气飞沫传播的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蚊媒传播的
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虫媒传染病、气溶胶传播的诺如病毒感
染等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传播模式,研发基于 GIS 和 5G 通
讯大数据技术的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风险预警模型和可用
于不同类型灾害模块化智能化的医学救援模型;研发野外和
室内均适用的智能化蚊媒密度自动监测仪;研发交通工具、
医院、社区、学校等高危人群密集场所适用的空气、飞沫或
气溶胶传播病原体快速有效消除杀灭设备;研发灾害现场伤
情感知系统,实现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灾害现场对伤员数据的
准确采集、实时稳定高速传输、智能辅助诊断和远程诊断;
研制便携式智能化移动救援装备,实现医用电子设备在飞机、
船舶内高电磁、高震动干扰环境以及高温高湿、雨雪等恶劣
天气环境下可持久稳定工作;研制灾害现场便携式可移动智
能化生命支持装备。
(二) 考核指标。
1.研发出基于 GIS 和 5G 通讯大数据技术的突发急性传
染病传播风险预警模型,可对呼吸道传染病提前 1 周以上预
警,可对虫媒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提前 2 周以上预警,预警
准确率不低于 80%,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示范应用(在
至少 3 个地级市相关机构试用),并逐步扩大至粤东西北地
区。
2.研发出可用于不同类型灾害的模块化智能化医学救援
模型,针对特定灾害需要,实现对救援人员数量、装备与药
品数量及品种的科学安排,灾情模型生成时间不超过 30 分
钟,预案发布方式不少于 3 种,从输入到发布不超过 10 分
钟,在粤港澳大湾区至少 3 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示范应用,并
逐步扩大至粤东西北乃至全国应用。
3.研发智能化蚊媒密度自动监测仪,可识别蚊种不少于
3 种,准确率不低于 90%,在粤港澳大湾区登革热等虫媒传
染病高发城市示范应用(至少 3 个地级市相关机构试用),
并逐步扩大至粤东西北地区。
4.研发空气、飞沫或气溶胶传播病原体(含诺如病毒、
流感病毒、结核杆菌和麻疹病毒等)快速有效消除杀灭设备
2~3 套,雾滴颗粒直径≤50 微米,药物消耗量节省 5 倍以上,
并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医院、社区、学校以及轨道交通、民
航运输、铁路等交通工具相关场所示范应用。
5.研发出灾害现场伤情感知系统,(1)可穿戴数据采集
设备指标要求:心电方面共模抑制比 CMRR>90dB;血压方
面适应运动测量环境,大平均误差不超过±5mmHg;血氧
饱和度测量为弱灌注≥0.1%;(2)网络传输指标要求:距离
大于 50 公里的传输速率≥100Mb/s;时延低至 1ms;(3)
智能辅助与远程诊断要求:辅助诊断模型可提供可能诊断列
表、相应可能性概率及治疗方案;实现灾害现场、转运途中
的心电、影像、监护 3 种以上方式(含 3 种)的全程远程诊
断,在粤港澳大湾区至少 3 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示范应用,并
逐步扩大至粤东西北乃至全国应用。
6.研制出防干扰、防高温高湿的便携式智能化移动救援
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自动心肺复苏仪、同步体外除颤仪、
微量注射泵等,主要指标:符合国家民航适航要求;通过电
磁兼容性 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检测;防水
防尘等级≥IPx 4;可在高温高湿、海拔高度至少 4600 米条件
下工作,并在粤港澳大湾区至少 3 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示范应
用,逐步扩大至粤东西北乃至全国应用。
7.研制灾害现场便携式可移动智能化生命支持装备,包
括制氧机样机,主要指标:氧气浓度≥93%,流量大于15L/min,
氧气输出压力不低于 0.38Mpa,可满足紧急医学救援手术中
一台麻醉机的用氧需求,并在粤港澳大湾区至少 3 家紧急医
学救援队示范应用,逐步扩大至粤东西北乃至全国应用。
8.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5~20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
于 2 项,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 13 项,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 2
项。
(三) 申报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公益事业单位牵头,要求联合紧急医
学救援机构以及港澳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疾病预防控
制相关机构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研
究内容及考核指标。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3 年左右。本项目委托广东省卫生健康委
员会直属疾病预防控制研究机构牵头组织开展研究,拟支持
1 项,支持 800 万元左右。
专题四、多灾种综合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示
范(专题编号:20191104)
方向 7:多灾种耦合和灾害事件链综合监测预警关键技
术及装备的研发与示范
(一) 研究内容。
研究广东省内三大灾害领域,即重大自然灾害(如台风、
滑坡、森林火灾、地面沉降)、高危行业生产安全(如危险
气体生产类、粉尘涉爆类、石油化工类)、城市重要基础设
施(如地下管网、大跨桥梁、水库大坝)的多灾种安全风险
识别及筛查方法,形成分类及评估标准;基于数据挖掘分析
技术,研究灾害事件链构建及提取方法,构建广东省典型灾
害事件链;研究在灾害事件链和任务链驱动下的多灾种模型
集成联动与综合模拟分析技术;研究基于物联网、遥感技术、
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等的综合感知网络优化配置、规划、调度
及信息聚合方法;针对典型高发的台风、地面沉降等多灾种
耦合形成的灾害事件链,研发基于雷达非接触式内涝水位、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移沉降监测预警设备和城市生命线复
杂环境燃气泄漏监测装备,可支撑广东省内城市台风、地质
灾害等典型灾害的探测、分析和预警,并开展应用示范。
(二) 考核指标。
1.提出广东省内重大自然灾害、高危行业生产安全和城
市重要基础设施(分别不少于3类)的安全风险识别及筛查
方法,生成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图集,并形成风险分类分级省
级标准规范不少于1项、风险评估省级标准规范不少于1项。
2.提出灾害事件链构建及提取方法,并构建适用于多灾
种耦合分析的广东省典型灾害事件链,原生灾害类型不少于
5类。
3.建立灾害事件链、任务链驱动下的多灾种耦合模型推
演系统1套,包含不少于3类的灾害模型,实现多灾种模型的
分布式管理、优化调取与模拟结果的动态耦合融合,并在不
少于3个省、市或区县级应急管理机构开展应用示范。
4.提出综合感知网络优化配置、规划调度及信息聚合方
法,配置方案满足区域“1小时”感知需求;感知网络至少
包含4种不同类型的监测监控平台,规划时间不超过5分钟,
应用范围覆盖三大灾害领域。
5.研发出基于雷达非接触式内涝水位、地质灾害隐患点
的位移沉降监测和预警设备,精度须达毫米级别,支持2种
供电模式,其中太阳能供电可在低光照天气下持续正常使用
300天以上,可小于1秒回传至广东省应急指挥平台中心,可
结合连续监测数据和3km×3km精细化网格预报进行研判和
风险预警,并在广东省典型区域不少于25个内涝黑点和地质
灾害隐患点开展应用示范。
6.研发城市生命线复杂环境燃气泄漏监测装备,支持
NB-IOT协议传输数据,测量量程0~20%vol,防护等级IP68,
防腐等级WF2,设备寿命不少于3年,支持城市地下相邻空
间燃气泄漏联网数据分析,实现复杂场景下泄漏扩散与溯源
分析,并在台风、城市内涝等灾害场景下开展不少于100个
布设点的城市示范应用。
7.申请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4~6 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
(三) 申报要求。
科研院所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项目须覆盖全部
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且在广东省内应用示范。
(四) 支持方式及强度。
项目实施周期 2 年左右。本项目委托广东省应急管理厅
直属研究机构牵头组织开展研究,拟支持 1 项,支持 800 万
元左右。
专题五、广东省非洲猪瘟科技应急防控(专题编号:
20190211)
2019年广东省领域研发计划“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专项

广州科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2019年广东省领域研发计划“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专项”详细介绍
在线留言

*详情

*联系

*手机

广东领域研发计划信息

VIP推荐信息

热门搜索

广州中介服务>广州项目中介>2019年广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
触屏版 电脑版
@2009-2024 京ICP证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