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厂
时代的印记
它们,曾经贡献了“瓷都”景德镇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它们,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四大名瓷”生产厂家的代表;
它们,生产的精美瓷器在封闭的上世纪50—70年代远赴海外;
它们,有着新中国“瓷厂”的美誉,却在90年代逐渐没落;
底款是分辨古董瓷器真假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567瓷是后由国家兴办的瓷厂在50年代到90年代生产的瓷器,是那个年代中国乃至的高制瓷水准,成为时代绝响。近年来567瓷红色官窑瓷器拍卖价格不断攀升,很多古董商手上的567瓷出手价格接连翻倍,强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近两年的567瓷收藏热潮。
“艺术瓷厂”的前世今生,徐焕文一路见证。和他的出身一样,“艺术瓷厂”可谓出身、根正苗红。
解放初期,景德镇陶瓷业仍然很困难,有资料显示:陶瓷业主大量破产,百业萧条,工人大量失业;陶瓷艺人四散,有的流浪,有的返乡,有的甚至上山为僧,四处寻求生活的出路;存者也是惨淡经营,难以维持,曾经制造出无数美仑美奂的瓷器的景德镇陷入历史底谷。
徐焕文经历过那些苦难。尽管他的父亲徐永权(名韵泉)是近现代陶瓷名家,1912年就读中国陶业学堂,师从周小松;后任教于江西省立窑业学校,担任绘瓷指导员;20世纪30年代在景德镇开设“三友瓷店”,擅长人物瓷画。但是父亲英年早逝,徐焕文12岁就进入作坊学艺,1953年底进入景德镇陶瓷美术生产合作社,师从汪野亭之子汪少平学习粉彩山水。从此,他从普通社员到生产小组长、生产大组长、美研所副所长,和“艺术瓷厂”一同成长。
就在徐焕文进入景德镇陶瓷美术生产合作社那年,组织上派赵渊来景德镇担任市委书记。赵渊在景德镇一干就是十余年,他和夫人韩光的到来对景德镇陶瓷业特别是“艺术瓷厂”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