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金银币的使用看,秦统一时,法令明定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东汉开始,银始见文献有用于赏赐、贿赂之用,魏晋前后黄金使用一度减弱,唐宋时,金银币使用有了很大发展,民间也开始使用,特别是银币逐渐成为通货,宋时银已用以表示物价,流行于社会之上,直至明中叶银币正式成为法定货币,确立了银两制度,的田粮、税收都折收银两,官俸和国库开支用银支付,实施了银、钱平行流通的币制。与白银在流通领域的发展相对的,自明中期之后黄金逐渐减少了在流通领域的使用。清朝延续了银、钱并行的货币体制,清时期的银币其形态变得多样化,并随之产生了相关银货币制造、流通、兑换、成色鉴定等多方面的问题。后来,随着西方货币和金融制度进入中国,银两的使用受到银铸币--银元的大力冲击,旧式的银币渐渐被近代货币银元等所取代,至1933年当时的实施了“废两改元”的货币政策,终至结束了银两制度,旧式的银币才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金银等贵金属体现于货币领域是从1979年发行套金银纪念币开始,至今已大大丰富了人民币币种,现已成为社会公众喜爱的、用于艺术收藏和投资理财的货币品种,同时也成为中、外文化和工艺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3]</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