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藏家而言,眼睛往往就是好用的
检查仪器
。当你熟悉了古币的神韵后,就能通过文字、大孝形式、有无时代特征等方面判断出古币的真伪。
耳。聆听古币扔在地上的声音,太闷或者太响其实都不好,现在玩钱的人喜欢清脆闷响适中的声音,这样的古币是真品的几率很大。
鼻。古锈是长时间在地底封闭空间中自然形成的,味道虽然浓郁,但是并不刺激。新锈是用化学方式催成的,因此味道相对刺鼻一些。
舌。味觉也是判断钱币材质的一种方式,金币略带甜味,银币略带咸味,而铜币则是苦味的。这种方式不适宜初学钱币的玩家尝试。
手。古币入手时的手感也是判断真伪的快途径,传世古币一般都沉甸甸的,而且温润如玉,经过古人把玩后,特别有质感。
心。排除一些表面的争议后,就可以用心综合考察这枚古币的真伪了。
唐开元通宝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为欧阳询所书,字含八分及隶体结体精严,凝重端庄,这种风格一直贯穿整个唐代。五代十国时,汉元、永平、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康、开元(王审知铸)永隆等或为开元改范所铸或粗犷、拙朴,其它如周元等多继承了唐代的书风(因五代十国钱币十分复杂,多数是非一般收藏者所能见到者,研究有限,见的也不多,不能详谈,望见谅)。到了宋代以,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铸一次年号钱,钱文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或雅或俗、或拙或巧,笔法严谨,结体精良。个人认为从整体水平来说,是我国钱文书法发展的顶峰。民国太货六铢”大型花钱宋以后,钱文书法整体水平开始下降,到金代出现了一次复兴,以泰和阜昌为代表。元代的至正钱中有部分钱文楷书雍容大度,但整体水平不高,呈下降趋势,明清钱文除咸丰钱外,鲜有佳作。咸丰钱是我国古代铸币中钱文书法后一次复兴,各局的钱文异彩分呈,或如大家闺秀或如小家碧玉,仔细品来,回味悠长。
将伪造的钱币浸以盐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经过一年半载后取出来,就有满身的绿锈。浸过盐酸过醋酸的伪钱,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也能发生绿锈。但这种绿锈都在浮面,不能入骨,较真钱的绿锈松脆,容易脱落,且不能发生硬绿,只能成为土化绿,所以硬绿锈是不能伪造的;(注:这种方法是目前市伪造生坑钱常用的方法,属低档伪品,稍加留心,就可分辨出。另外,现在硬绿锈也能造出了)
用胶水调以绿色粉末,涂在钱上,再加以泥水、侯干,便成土化绿锈。这种伪钱怕开水泡煮,因为一经泡煮,绿锈便会完全脱落;(注:现在用开水泡煮的方法来鉴别伪锈的方法已意义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许多胶水不怕开水泡煮)
用松香调以绿色粉末,涂在伪钱上,便成为了一种类似硬绿的绣,骤看不易辨别,如以热手摩擦或热水浸之,用鼻嗅觉有松香气味,便能分辨出它是伪造;(注:现在这种方法已不常用)
伪钱的制造者决不能等待埋入土中数十年或数再取出来售卖,至多埋入土中二、三年,不会成为硬绿,土化绿也是不能入骨,仅在钱的表面有一层类似土化绿的绿锈而已,一经洗刷,容易脱落,所以能够辨别。红锈也是如此,真的红锈是活色,不容易脱落,伪的红锈是滞色,容易脱落。战国·楚 “哭”、“各六朱”、“君”等蚁鼻钱一组八枚(注:现在做伪者已与前辈不同,硬绿已经伪造出,许多伪锈已经很过关了,所以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普通的伪品,高仿品根本不适用)。
战国·秦 “珠重一两十二”圜钱
王莽时期是秦汉铸币工艺集大成,工艺精美,号称铸钱好手,工艺仍是主要采用铜范、泥陶范,很少用采用石范。东汉到南北朝主要采用泥陶范铸钱。隋到五代时,这时期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个时期,有推测在隋时出现了翻砂法铸钱的工艺,但无相应的实物佐证,根据手头有限的资料及实物。
笔者认为这一时期是范铸与翻砂共存的时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宋时根据史料的记载,采用母钱翻砂铸钱的工艺。这种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运用声音鉴定钱币真伪的方法由来已久,真币治铸已久,火气已经消失,敲击时声音低沉,余音短,而新铸出的钱币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余音长。现在这种方法对付部分伪品已经没有意义,这部分伪品的声音已经完全过关了。
据说是在翻铸时加入部分杂质。而且古钱币因保存环境的不同,可能会同现同一种钱币,完全不同声音的现象。但这种方法对付但这种方法对付用粘合拼接法做成伪钱及破损后修补钱特别有效,这两种钱向只要将其轻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属敲击,会发出破声,没有正常钱币的金属声,泉友们可以自己试一下,比较一下。还可能用这种方法检查钱币的骨质是好,在敲击、摔在桌面上时注意一定要轻,不要让一枚好钱因此而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