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礅的历史沿革:古建筑柱子底座柱顶石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在柱下铺垫卵石,不露明让础石上升到地面来;
2、圆形石头墩子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
3、在古建筑柱脚石下再安装柱座,石柱礅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行装饰。
柱墩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由于石柱礅很接近人们的视线,往往成为艺术家施展技艺的好地方,于是就有了随朝代变化而变化的多种形制和雕饰,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大门类。先秦时期大多用卵石做垫脚石。秦代已有方达1.4米整石巨柱础。到了汉代石柱礅有类似覆盆式,也有反斗式,但样式看上去极为简朴。至六朝佛教大昌艺术上增加了新动力,覆盆式已普遍又有了人物、狮兽、莲瓣样式的柱础。从大同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中的石柱礅看,当时石雕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一般从柱墩石上都能直接体现出住宅主人的身份与品位,其农村柱墩石柱础浮雕内容除了常用的蝠鹿鹤(寓意福禄寿喜)、梅兰竹菊四君子、松鹤延年等图案外,还往往离不开渡船、河水、水鸟等相关内容,亦有反映农耕渔猎的生活生产场景。由以上纹饰内容可以看出,柱础石浮雕图案多为当时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题材,主要描绘日常百姓生活,寓意美好吉祥,具有传统吉祥文化的象征意义。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浮雕,一方面烘托了北五省会馆室内的空间氛围,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展现了当时南来北往的商人期盼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表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情感的寄托。石柱础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它原本是一个结构构件,后来又演化成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依赖于结构功能的艺术形式。
清代《营造算例》对础石尺寸的规定比宋代要简单许多:“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直径。”意思就是:柱础边长是柱子直径的两倍,厚度则与柱径相同。尽管这些规定有其力学的道理和审美的标准,但由于柱础并不像其它的建筑构建那样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因此并没有起到的约束作用,根据地区的不同,柱础的规格尺寸便有所变化,臀如贵州地区的柱墩石,岭南地区的岭南式柱础,就突破了法式的规定。民间柱础的规格尺寸也是显得自由不羁,不受规定的约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还有,地面的坚实程度不一样,柱础的尺寸也应不一样,这些规定都是假设在卵石夯土的地基之上。
柱础石、柱顶石图片样式和设计制作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犹如脱缰的野马,花样众多。大部分造型精美,繁复的柱础都是源自于民间。由于柱础的造型众多,到目前为止,对于柱础的式样没有确定的划分。本文在对众多柱础进行整理后大致归纳为五大类型:
1、几何式:四方形柱础石、六方形柱础石、八方形柱础石、圆形柱础石。
2、器物式:覆斗形柱顶石、覆盆形柱顶石、鼓形柱顶石、鼓镜形柱顶石、宝瓶形柱顶石、宫灯形柱顶石。
3、动物式:狮形柱墩石、象形柱墩石、羊形柱墩石、蟾蜍形柱墩石、猴形柱墩石、龟形柱墩石等等,一般来说动物样式的柱墩石、柱础石价格稍微高一点。
4、植物式:瓜形柱脚石、葫芦形柱脚石、莲花瓣形柱脚石等等。
5、复合式柱顶石:由多种形式通过复杂的组合而成柱顶石,这种柱顶石。
从石雕柱础石图片来看,这种古建筑柱墩雕刻造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埋于基面以下的,为了承受柱的荷载,防止柱子下沉;一种是基面以上的,是为了隔绝地面的水汽,防止柱脚受潮腐蚀,起了一个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