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货币种类繁多,鉴定真伪可以使用舌头舔定真伪:用舌头舔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必假无疑。
比较定真伪:我国古铜钱都是手工铸造,每枚钱币之间多少都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多枚钱币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的古铜钱,可判定是现代工艺所为。
水煮定真伪: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
古代货币种类繁多,鉴定真伪可以使用看大小比重定真伪:古铜钱的大小,轻重千差万别,很难说清规制,但从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规律。如战国“半两”,大部分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两”大部分直径在2.5—2.8厘米之间,重3—6克左右;汉“五铢”大部分直径在2.4—2.6厘米左右,重3.2—3.6克之间;唐代“开元通宝”大部分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钱多数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4—4.2克左右。近年研究发现,“半两”钱直径凡是超过4厘米以上的,均为伪作,小平钱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见。
古董钱币的历史价值评估:古董钱币的历史价值是指其在历史上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评估古董钱币的价值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年代和版别。古董钱币的年代和版别直接决定了其历史价值。同一款式的钱币,不同年代和版别的价值会有所差异。
其次,存世量。存世量指的是某种古董钱币在市场上的数量。存世量越少,市场需求越高,其价值也就越高。
第三,稀有度和完整度。古董钱币的稀有度是指其在市场上的稀有程度。古董钱币如果在流通过程中磨损严重或被人为破坏,其完整度就会降低,从而降低其历史价值。
第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董钱币,其历史价值也存在差异。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事件或文化象征意义的钱币,其价值通常较高。
古钱币鉴定:伪色鉴别:我国古钱币大多是由铜合金铸造。因成分不同,钱币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同,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特点。总而言之,铜锌合金所铸钱币颜色偏黄;铜锡合金所铸钱币颜色偏青;铜铅合金所铸钱币颜色偏红;铜镍合金所铸钱币颜色偏白,而纯铜所铸钱币颜色发紫。
大致来说,汉代至唐宋时期大部分钱币为青铜所铸,其特点是钱币色泽微带淡红。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所铸钱币颜色偏红,俗称“红钱”。如钱币所呈现的颜色不符合铸造时的特征,说明此钱与当时所铸钱币的成分含量不同,就可能是伪币。如昭武通宝篆书壹分,本应是黄铜质地,如果是红铜质地,就可能是伪币。
鉴别钱币真伪:钱文鉴别:我国古钱币的铸造特点是钱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上的字体都各有特征,不同时期的钱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
一般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钱币上的文字为大篆所书。秦汉时期,钱文为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为汉隶,新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钱文较复杂。唐代钱文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多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文为篆、隶、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钱文多为真书(楷书)或篆、隶书体。根据历朝历代钱文的特征,可鉴别钱币真伪。
鉴别钱文的真伪,要看该钱文是否符合当时的钱文特征。如“益化”圜钱,其钱文应是先秦大篆,如有齐家文化钱文特征,就是伪币。如东周、西周的圜钱,如果钱文是小篆书写,就是伪币。凡是用翻砂铸造法制成的伪币,其钱文多是拖泥带水,真古钱上的文字缺陷也会在伪币上扩大。如果是临摹图谱刻制而成的母钱,容易走形脱体、死板、不流畅,与真钱薄厚不一。
古钱币辨声鉴别:听声音签别钱币的真伪,是钱币学家和众多收藏者常用的办法。当然,这种方法是靠经验来进行判断的。古钱币由于年代久远,火气尽脱,氧化严重,掷于水泥地面时声音暗哑。一般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落地后为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由于深层氧化时间较短,声音是清脆、响亮的。如果先秦钱币落地后声音清脆,此钱一般为伪钱;如果明、清钱币落地后声音为哑音,必将有疑。因为古钱币传世已久,火气已消尽,碰撞时无转音,而新铸造钱币虽然进行了作伪,但碰撞时必有转音。若钱币落地后声音反常,应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鉴别。气味鉴别:生坑品,有一股自然土香气息,熟坑有一种陈旧气息。伪币用化学试剂做伪锈,通常会有刺鼻的气味。因为真币在自然环境下氧化是没有这种气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