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告诉他错在哪儿,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办,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斥责和打骂。体罚只会让孩子口服心不服,头脑里只留下痛苦的体验,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和恐惧感。应该说,教育孩子可以批评,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如他所想的责备他,那么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的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里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孩子犯了错误,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错误,那么孩子就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 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成功的父母是深知良言的妙用的。他们善于观察子女的心态处境,然后选择时机,有针对性地给予语言的抚慰、 温暖和鼓励,这样,孩子的 理想之花就会渐渐开放。反之,横挑鼻子竖挑眼,不加分析地乱指责,以长辈自居,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容孩子分辩,这种教育方式有害无益。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引导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迎接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 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因此,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不要处处管着孩子只有这 样才能让他的个性与特长得 到更好的发展。
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除了常规的说话技巧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简单、实用的招数。以下是颇为实用的一些小技巧,希望大家把它们抄写下来,贴在自己能经常看到的地方,时不时“温故而知新”,这样在与孩子斗智斗勇的时候就能灵活运用了。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听,就是因为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不是说多了就是说错了,让孩子感到厌烦,对抗、逆反随之产生。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我们又会给予还击,于是更加唠叨,甚至指责孩子,由此便形成恶性循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困难。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消极的情绪教导孩子。其次,当自己有负面情绪时,暂且离开孩子,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的事,借此管住自己的嘴巴。当然,管住自己的嘴并不是什么话都不说。
培养孩子的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立思考能力。没有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谈不上有立性,也谈不上领导力的高低。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提出:的学生并不在于一定要有的成绩,而在于有的思维方式。不善于周密地思考问题的孩子,没有资格去领导他人,终只会受他人的领导。如果孩子善于周密思考问题,则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