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料
按配方要求,利用混匀设备将原料、辅料、微生物菌剂混匀。混匀时宜先将微生物菌剂按一定比例与辅料搅拌均匀稀释,再按接种量与其他物料混匀,如处理200立方米的物料时,通过铲车等搅拌设备将70kg~100kg的微生物菌剂与辅料混匀。混匀的堆肥物料的含水率宜控制在50%~60%,即抓一把在手里,握紧成团,指缝间不见水,松开手轻轻一碰即散开。注:混匀设备为铲车、翻抛机、搅拌机等,混匀效果较好设备为翻抛机、搅拌机;物料充分混匀;采用铲车拌料,根据场地情况,强烈推荐3.0以上铲车;堆肥物料含水率是重要指标,强烈要求鸡粪、猪粪堆肥含水率小于60%。
过程控制
利用堆肥设备调控堆肥参数,过程控制参数包括通风、温度以及氧气浓度。
1.温度控制。发酵过程中,测定堆层温度的变化情况。堆体发酵温度应控制在55℃~70℃,当堆体温度超过75℃时,应进行翻堆或强制通风;堆层各测温度均应保持在55℃以上,且持续时间不得少于7d,发酵温度不宜大于75℃,而且在65℃~70℃的高温期维持3d以上。覆膜发酵周期内,堆肥温度达到60℃以上,保持7d~10d可翻堆1次。翻堆时需均匀,应尽量将底层物料翻入堆体中上部,以便充分腐熟。注:在堆肥发酵第10天建议翻堆1次,提高发酵效果,收益。
2.水分控制。随着堆肥发酵含水率逐渐下降,到覆膜发酵结束时含水率应在35%~45%。
3.氧气浓度控制。发酵过程中,应进行氧气浓度的测定。通过强制通风使堆体内氧气浓度保持在8%以上,宜控制在10%~15%。跟踪耗氧速率,及时调整通风量,标准状态下的风量宜为0.05Nm3~0.20Nm3/min·m3;风压可按堆层物料每增加1m,风压增加1.0KPa~1.5KPa选取。通风次数和时间应发酵在适宜条件下进行。注:发酵初期,通风量以膜鼓起且膜可压住为主,但后期以长时间通风去水为主。
4.控制方式
覆膜发酵过程可选用参数控制、节点控制等控制方式,参数控制方式宜选择温度-氧气浓度联动控制,节点控制方式可选择时间节点控制、温度节点控制以及时间-温度节点联动控制。
5.去膜
覆膜发酵周期一般应大于20d,判断腐熟度。终止覆膜发酵时,发酵物料不再升温,去膜,堆体无臭味、颜色为灰色、灰褐色或黑色。
腐熟度判定;固体畜禽粪便经过堆肥处理后应符合GB/T 36195的卫生学要求。
(1)取样
采样应采用多点采样,再用四分法,即将样品混合堆成圆锥。按“十”字形将圆锥切成四份,取对角线的两份,为一次缩分,再将两份样品混合堆成圆锥,按“十”字形切成四份,取对角线的两份,以此类推重复4~5次,不得少于200g。
(2)检测方法;外观采用目测、鼻嗅、手摸测定。
温度由温度传感器直接测量。高度应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和下层测试点均应设在离堆层表面或底部0.5~1.0m处;每个层次水平面测试点布置按发酵物料的几何形状,可分中心部位和边缘部位设置,边缘部位距边缘宜为0.5m~1m。在发酵周期内,应每天2~3次记录堆体温度情况,并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