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是清代文人王文柏对珠圆玉润的宜兴紫砂由衷地毛病。小小的、湿润质朴的紫砂壶更是深得文化人的宠爱,世间茶具称为首。
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手工成型的关键在于泥胚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及表面的精细加工。精细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文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
开壶之法,众说纷纭,有豆腐煮,甘蔗煮,茶汤煮,清水煮,亦有加香蕉皮煮,加玛瑙水晶煮,加橘子肉煮,就差没有加味精酱油煮---诸多法门,据说各有效果(茶百科本人都没有试过,不确定效果)。众壶友竞相仿效,开壶开的不亦乐乎,开壶后,让茶汁次充分滋润爱壶,所以很多爱壶人士觉得开壶是万不可缺的程序。
徐秀棠与山谷著《紫砂入门十讲》之“茶壶的使用和保养方法”中提到新壶初养,“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能用粗砂布打磨,以防伤害表皮。先用水或布洗拭去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入较浓的茶叶水锅里,或者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如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使可沏茶使用。但这也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两次,即可沏茶。”
紫砂壶以宜兴紫砂壶为,宜兴紫砂壶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茶具还因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经茶水泡、手摩挲,会变为古玉色而倍受人们青睐。
西施壶
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潘壶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畲,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