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凝澜纸制品,主要生产彩印纸箱、对裱纸盒彩盒、精装礼盒、药品包装盒、食品包装盒、月饼礼盒、红酒礼盒、粽子礼盒、茶叶盒、化妆品盒、手机盒、水果礼箱、干果礼盒、特产礼箱、工业设备包装、家用电器包装、出品型特种包装箱、书、产品标签、包装袋、印刷品等。
中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
唐代,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
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信阳市、信阳县和罗山县(部分乡)一带。信阳毛尖特风格的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随后出现了元贞(震雷山)、广益、裕申、宏济(车云)、博厚、森森(万寿)、龙潭、广生等八大茶社,发展茶园面积有400余亩,逐渐改进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对发展茶叶生产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助措施。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信阳中部五里店、彭家湾、游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岗、邢集等乡的丘陵岗地上陆续发展。1967年春天,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指导茶种引过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岗,建立了茶场,朱堂、涩港、彭新、青山四个乡,这是解放初期国家统购统销茶叶时开始确认的。[4]